第2版:理论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几点思考

□ 吕梁市党建研究会 吕梁市委讲师团 课题组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吕梁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第一站就来到吕梁,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看望老八路,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视察山西,再次提到要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入研究吕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提供重要历史依据

(一)吕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为吕梁精神的孕育提供了深厚底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吕梁地处晋西黄土高原腹地,东临汾河,西靠黄河,吕梁山纵贯全境,沟壑纵横。壮阔雄浑的黄土高原、巍峨高耸的吕梁山脉、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哺育了吕梁人民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吕梁历史文化悠久,其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宋之问、武则天、郭子仪、于成龙、孙嘉淦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灿烂、光耀史册,诠释了一代代吕梁人的精气神。明末清初发生的农民起义和反清斗争表现出吕梁人民舍生取义、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英雄气质。吕梁精神的孕育根植于吕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吕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吕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吕梁籍进步青年贺昌、张叔平等以投书寄信方式并利用假期返乡之机,在吕梁山区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1925年,在中共太原支部书记张叔平等人的帮助下,吕梁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委员会,也是山西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31年,在孝义县(今交口县)辛庄村创建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晋西游击队,广泛宣传党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开辟了吕梁山革命根据地,播撒了革命火种。1936年,在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中,红军足迹遍及吕梁13县,先后成立了中共中阳县工委、中共中阳县关上村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以及义牒等五六十个区乡村苏维埃政权,极大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扩大了革命队伍。东征红军的公平正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给吕梁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吕梁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以吕梁为腹地的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固屏障、后勤保障基地和主要通道。据不完全统计,在1938年至1942年的黄河保卫战中,我军民共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歼灭日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突破黄河天险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企图,保卫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安全。在物资援助方面,1940年至1945年,晋绥边区人民共交纳公粮1686.35万公斤;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晋绥的70%。同时,为打通中央与全国抗战联络,1942年,以兴县为中介点,建立了北、中、南3条秘密交通线,以公开掩护、秘密护送、武装护送等方式,共护送干部、国际友人、师生2850余人到达延安,过境部队5万余人,物资计1000余吨。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由叶剑英任书记的中央后委进驻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及湫水河沿岸一带的村庄,这里成为中央的参谋部、人员和物资的中转站和中央前委、工委与全国解放区的联络中心,协助留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指挥西北战场,而且有效地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习仲勋率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联防军机关在临县林家坪镇南圪垛村、沙垣村一带驻扎,积极筹备弹药、棉衣、被服等物资,组织新兵全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前线。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及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传承了吕梁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吕梁广大干部群众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的困境,继续为建设吕梁贡献力量,使吕梁精神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改革开放初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吕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相对贫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1979年,吕梁率先进行包产到户的实践探索,成为山西乃至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排头兵。1992年,吕梁地区进行了拍卖“四荒”的实践,最先开启了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先河。1998年,吕梁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案例,写进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九批共31名在推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荣获“当代吕梁英雄”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为吕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从根本上改变吕梁先天不足的劣势,提升吕梁形象,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筹建和开通了多条高速公路,建民航、开动车,交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举全市之力推动转型发展,不断优化煤焦铁产业,建立工业科技园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六新”突破,集中打造九大产业基地,转型出雏型成效明显。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事业的发展,顺利完成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脱贫攻坚。吕梁在一个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的做法,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新征程,吕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奋勇争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为使命,推动形成“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的工作格局,在先行先试中抢占先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蹚新路、促转型。这是新时代吕梁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真实写照。

二、深入挖掘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吕梁精神同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政治本色,是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前提和基础。

(一)关于吕梁精神的重要论述

1947年,毛泽东同志为吕梁儿女的杰出代表刘胡兰烈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56年,毛泽东对三川河水土保持规划作出重要批示: “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为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同类规划的参考”。1962年,邓小平同志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吕梁地区时题词“艰苦奋斗、振兴吕梁”。党的前几代领导人的题词和批示,既肯定了吕梁儿女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吕梁精神所体现出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吕梁精神: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在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结束时又强调:“要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继承和弘扬老区优良传统,拿出当年八路军的那种精神、那种气概,坚持用革命精神滋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强调“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新的高度定位了吕梁精神,把对吕梁精神的认识和弘扬提升到了新境界。

(二)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吕梁精神的内涵曾有多方面的研究和表述,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和省、市委有关精神,本课题组认为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战胜万难。

1、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矢志不渝,为党分忧、为国尽责,凝聚起钢铁般的意志,用智慧与担当、鲜血与生命,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吕梁儿女的优秀代表、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贺昌为革命抛家舍业,奔波在外,将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革命事业。1935年3月10日凌晨,贺昌率部在江西会昌突围中,虽身负重伤,但仍以非凡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身先士卒,宁死不当俘虏,在敌人向他扑来之际,举枪射向自己的胸膛,为人民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9岁的他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许许多多像贺昌一样的吕梁儿女,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解放的事业之中,听党话、跟党走,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2、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吕梁儿女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众志成城、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他们拿起大刀、步枪、火枪与装备精良的日寇伪军进行战斗。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晋绥边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八路军和民兵伤亡5.2万人,被屠杀的人民11.3万人,伤残8.4万人,其中吕梁地区牺牲伤亡9.8万余人,占晋绥边区伤亡总数的近40%。吕梁人口由40万减少到25万。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的“抗日模范村”——石像村,全村有108位村民积极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团体工作,被政府追认的烈士有23名。吕梁早期共产党人张叔平,1927年7月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坚信共产党人是杀不尽、赶不绝的,甘愿为劳苦大众身背十字架!敌人残酷地用8寸长的钯钉将他双手钉在杭州城墙上,又用两枚长钉穿过脚心,深深钉入土中。在一阵杂乱的枪声中,年仅31岁的张叔平壮烈牺牲。1947年1月,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血腥杀戮,毫无惧色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从容就义。吕梁儿女用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彰显了巍巍吕梁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3、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革命战争时期,吕梁地瘠民贫,经常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人民食不果腹。吕梁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倾力奉献、支援前线,为陕甘宁边区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捧出家中最后一颗山药蛋充军粮,拿出家里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吕梁上交中央的经费占到了各县财政收入的81%。1942年至1948年,晋绥边区先后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76172.9亿元边币,占当时晋绥边区财政总收入的73.3%,支援陕甘宁边区粮食2882万公斤,支援了大量军火。习仲勋在回忆晋陕联防时曾说:“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要靠晋绥。没有两区统一,就不可能取得只经一年又一月就收复延安的胜利。”千千万万吕梁儿女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甘做“革命的螺丝钉”,义无反顾地奉献牺牲,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汇聚起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

4、艰苦奋斗、战胜万难。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依靠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至1943年,晋绥边区遭受了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群众和部队的吃饭、穿衣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在极度困难的岁月里,根据地开展了“四大动员”(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晋西北地区共筹粮9.04万石,筹款181.06万元,扩兵1.59万名,做军鞋12万双。离石的纺织模范张秋林就是其中杰出的典型,曾两次参加晋绥边区群英会,两次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光荣称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42年,根据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吕梁军民挤掉敌人据点93个,收复村庄3108个。吕梁广大军工战士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基本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完成了军事装备上的逆转,有力支援了前线。吕梁儿女凭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克服重重困难,走出困境、走向胜利,彰显出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范和革命品质。

三、深入探索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实践路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殷切嘱托,进一步大力弘扬伟大吕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吕梁精神培根铸魂,把吕梁精神融入到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一)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根据地面临日本侵略者轮番“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经济封锁的双重压力,加之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质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吕梁人民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气概奋起反抗、英勇作战,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不断在党性锻炼中坚定立场,提高政治自觉;在理论武装中坚守信念,增强思想自觉;在爱岗敬业中践行忠诚,强化行动自觉。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二)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吕梁交口县西庄村地处深山、世代缺水,毛主席率领红军路经此地了解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后,立即派战士给群众挨门逐户送水,还率领村民开凿泉水,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纵观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吕梁精神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精神谱系的一员,就因为它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我们就是要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必修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设身处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在一件件具体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获得幸福!

(三)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5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勉励我们“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山西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必由之路,也是吕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必由出路。转型发展蹚新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吕梁精神激励广大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战略机遇,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行,在夯基垒台中积厚成势,持续巩固拓展好吕梁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狠抓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培育转型新动能,用新时代吕梁精神凝聚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四)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曾经的吕梁水土流失严重,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县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每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全省入黄泥沙总量的八成以上,经济文化极其落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位官员考察吕梁时曾说:“这里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吕梁人民以不服输的精神,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曾经的黄土沟壑之地奋战到如今的满眼苍翠。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伟大的吕梁精神凝心聚力,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场战役”,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推进能源革命,打造绿色低碳消费示范区,不断在全市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强大氛围。

(五)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谱写好新时代吕梁英雄传

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吕梁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为590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88098件。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英雄故事,都代表着吕梁人民走过的光辉历史,是吕梁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吕梁精神”的生动诠释。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用红色资源“活化石”“活教材”“活课堂”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铭记吕梁光辉历史,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谱写好新时代吕梁英雄传。

(六)把伟大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革命战争年代,晋绥边区干部始终保持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廉洁的本色。贺龙率120师到蔡家崖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了不给老百姓找麻烦、增加负担,提出了“不住老百姓的房,不要老百姓的粮,不安老百姓的锅”的“三不”口号。正是凭着这种坚强的党性、严明的纪律、优良的本色,晋绥边区才得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在自我革命中增强斗争本领,在伟大斗争中实现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筑牢思想政治建设的生命线,坚持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永葆政治本色,健全奖优罚劣机制,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和社会价值标准,真正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总之,伟大的吕梁精神激励吕梁儿女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也必然是新发展阶段吕梁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的吕梁精神,就是要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氛围,切实把吕梁精神内化到思想灵魂里,展现到精神风貌上,体现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发展成效上,始终做吕梁精神的坚定传承者、自觉弘扬者、忠实实践者,让伟大的吕梁精神成为吕梁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标识和不竭动力,在奋进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课题组组长:李志龙,副组长:薛月旺、吴新元,成员:贾小林、李华强,执笔人: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