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永远跟党走 浇开幸福花

——来自汾阳栗家庄村的报道

□ 本报记者 王涛

汾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境内红色遗址众多,其中一处就与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有关,这就是位于汾阳市区西3.5公里的栗家庄乡栗家庄村玉皇庙戏台,这里曾是周恩来作报告旧址。1937年11月,周恩来途径汾阳时在栗家庄玉皇庙戏台向山西省战地总动员会人民武装部队举办的第三、第四期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全体学员作题为《太原失守后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至今这座古戏台仍保存完好,还在见证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峥嵘岁月。

近日,记者走进栗家庄对周恩来总理曾经作报告的旧址进行探访,对栗家庄这块红色的土地进行更深入地了解。

红色记忆 历久弥新

玉皇庙戏台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戏台,后又多次修复完善,如今位于栗家庄村一所幼儿园院内。记者看到,戏台两侧建有照壁,戏台下方有三孔窑洞半露于地面。整个戏台造型古朴大方,反映出栗家庄当时相对富足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史料记载,193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率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参谋张震、机要组长李金德、机要员王先文、警卫副官廖其康以及旷伏兆等一行7人撤离太原向临汾转移时路经汾阳,当晚住在栗家庄。此时,从太原周围败退下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陕军、晋绥军,沿着大路小道溃逃,打家劫舍,逼得老百姓四处逃难。对抗战失去信心的阎锡山带着省政府的大员们早已逃到晋西南,并把他派到战动总会的几名委员全部撤走,其阴谋是要拆战动总会的台,使其失去统一战线的合法地位而自动消失。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抵汾后,立即召集战动总会负责人续范亭、程子华、南汉宸等座谈,对战动总会工作作了指示:“你们战动总会要想办法,不让败军去骚扰老百姓”。并说:“阎锡山撤走他的干部要拆台,我们不要上当,战地动委会的组织形式还需要,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战地动委会顾名思义就是要活动在敌人占领的战地,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周恩来还为战动总会人民武装部举办的第三期、第四期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全体学员作了题为《太原失守后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阐述了党的抗战路线与方针,抗战形势和战动总会的任务。周恩来最后说:“训练班是培养抗日游击干部的,毕业后要到各地宣传抗日,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游击队。”还勉励学员说:“你们多是青年学生,还有工人、农民,大家抗日热情很高,希望好好学习、训练,提高政治觉悟,学会打游击本领,不要怕苦怕累,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的抗日干部。”周恩来的讲话对全体学员鼓舞很大,使他们开阔眼界,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明确了当前的任务,以及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基本要求。11月9日拂晓,周恩来一行离开汾阳,前往临汾。

时至今日,当地村民提起当年的古戏台,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其说大家是难忘那段历史,不如说是大家对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由衷感谢。

红色土地 奔向小康

如今的栗家庄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该村一辈又一辈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引进企业,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里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栗家庄也成了汾阳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2020年全村总收入61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4000元,栗家庄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国家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栗家庄村立足产业兴旺,着力打造经济强村。根据本村背山面川,既有山地也有平地的实际,栗家庄村将林果业作为本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该村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连片种植,持续兴建核桃园、梨园、桃园、苹果园。全村先后发展了3500亩优质核桃园、300亩梨园、300亩苹果园、200亩桃园,特色农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沿着平展宽阔的柏油田间路走进栗家庄村山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郁郁葱葱,遮阳避日,成林成片,蔚为壮观。村民薛贵生已年过六旬,虽然不能外出打工,但靠着家里的5亩核桃、3亩梨树,年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老薛说:“我的核桃树在我们村不算多,家里有青壮年劳力的核桃树有十来亩,我们村靠着种核桃大家都富裕了。为了方便村民上山种树、采摘,我们村里还专门给山上通了水,修了路。浇地1吨水我们只出1块钱,而正常市场价是两块五,不足部分村里给补贴,每年仅浇水补贴一项就得四五十万。还有了这条13.8公里的柏油路后,车能上山,人们收核桃方便多啦。”话音刚落,另一位村民张步元插话:“我家有11亩核桃,按每亩每年5000元算,一年光核桃收入一项就6万元。”村支书朱继尧介绍说:“核桃产业现在可以说是栗家庄村的第一支柱产业,我们全村人,人均核桃面积达到1.8亩,能为村民带来稳定可靠的收入保障。”有了核桃树,还要有市场,能加工。在栗家庄村,上规模的核桃加工企业就有四五户,小一点的核桃加工作坊达到100多户,每到核桃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剥核桃、拣核桃。这里的核桃加工厂、加工作坊不仅将本村的剩余劳力全部消化,还吸收了周边群众前来打工。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栗家庄村还鼓励本村个体企业发展,支持成立合作社,大力引进企业,帮助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通路、通天然气、用水等,推动化解企业与村户纠纷。

百家兴农牧有限公司是位于栗家庄村的一户养殖企业,企业养殖湖羊8000余只,是吕梁最大的湖羊养殖企业。村民宋联俊是企业负责人,他对企业在村两委支持下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充满了感激。他说:“我的养殖企业能有今天的规模,村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以前这里是一片旧砖厂,村两委在占地、用电、用水、通路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保证了我们的顺利运营。”

村里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在带动村民增收。据悉,百家兴公司养殖的湖羊主要销往上海、南京等南方市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共带动周边养殖户50多户,直接、间接带动村民就业50多人,工人年打工收入4万元左右。

此外,栗家庄村还规划建设了汾阳市食品工业园区,引进了迅达土特产公司等投资上亿元的9户企业、发展了50余户农民电商,建成了年均收入110万元的村办便道砖厂,村集体资产突破亿元。

红色精神 薪火相传

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得上。

走进栗家庄村大街小巷,一面面“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栗家庄村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化墙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标语、连环画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24孝小故事等主题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让村民在欣赏墙绘时能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原本“灰头土脸”的赤白墙有了灵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新鲜的时代感让墙面彩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言人”和文明的“传播者”。

按照“生态美、生活美、田园美、家园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栗家庄村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安居”生态文明建设“四大工程”。全村坚持日清保洁27条街道,解决了全村90%的街道污水排放问题;全村大街小巷全部栽植冬青、国槐等花草树木,绿化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全村大街小巷安装478盏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新建6幢住宅楼288套住房,形成“绿色+生态+休闲”的复合型宜居新社区,为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栗家庄村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栗家庄不仅组建了自己的锣鼓队、地秧歌队、军乐队、绸子队,每年大年初一还要进行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表演,进行两次戏曲表演。今年七一建党100周年之际,村里更是举行联欢会进行了隆重庆祝。每年村里还要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和谐家庭、劳模、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村里还建成村文化站,内设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了乡风文明。

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栗家庄村更加重视和挖掘道德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该村探索试行了将120名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就近划分,包联全村770户村民的工作模式,在全村各家各户悬挂党员包户责任牌和文明户牌匾,确保全体村民遇到困难随时找得到人。

在村民富裕的同时,栗家庄村积极发扬先富带后富的精神,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栗家庄村严格实行低保制度,对于享受低保的人员每年都严格核查,实行公示制度。实行党员和村民代表包街包户制度,对于困难家庭,党员自发组织捐款捐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