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三峡之滨看大美宜昌

——“壮美长江 诗画宜昌”百名社长总编看宜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见闻

清江美好画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践

土家民俗歌舞秀《花咚咚的姐》

屈原祠

10月14日到17日,全国地市党媒百名社长、总编齐聚宜昌,参加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拉开“壮美长江·诗画宜昌”全国百名地市党媒总编看宜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序幕。

采访期间,来自江西赣南日报社、安徽芜湖日报社、宁夏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湖北长江日报社、吕梁日报社等全国68家地市党媒的120多名社长、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及全国知名县级融媒体中心主任,深入“国之重器”三峡大坝、国家地质公园清江画廊、屈原故里秭归、稻花香集团、三峡大数据中心、点军区三峡非遗in巷等地,将笔头、镜头聚焦宜昌,全方位、全媒体宣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亮点,共同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实地感受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律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吕梁宜昌 情深意长

□ 彭斌

壮美长江水,澎湃着的是嫘祖、屈原、昭君等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响;八百里清江,倒映着的是巴山楚水惊艳世界的水墨画廊;高质量发展,是诗画宜昌未来美好愿景的壮美画卷。

走近诗画宜昌,漫步清江画廊,感知土家族的爱情真谛,折服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雄壮。从踏上三峡大地的那一刻起,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碰撞,让我们感知到了一个新兴的、具有无限潜力的城市在迅速的裂变与崛起,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无不让人回味、遐思和畅想。

从黄河奔腾的吕梁大地,到江水浩渺的三峡之滨,同一个血脉,同一条根系,让我们虽千里之遥但内心近如咫尺,亲如兄弟、爱如潮水。近的是人文脉搏,亲的是根脉同宗,爱的是华夏情缘。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及高质量发展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赓续吕梁精神到赋能宜昌发展理念的新内涵,期望宜昌持续发力、大踏步迈进,用独特的山水品格和文化魅力赢得发展、赢得世界。期盼吕梁、宜昌两地经济文化沟通交流、互促互进、相生相融。

黄河黄,长江长,流淌着不朽的中国梦想;

长江长,黄河黄,谱写着华夏新的辉煌乐章。

唯有长江,诗画宜昌。

英雄吕梁,汾酒故乡。

宜昌吕梁,山高水长。

吕梁宜昌,情深意长。

◎逐梦宜昌:打造清洁能源走廊

从三峡工程所在地到世界水电之都,再到清洁能源之都,宜昌澎湃前行。

天赋宜昌好山好水好“风”“光”。水电、风电、光伏、储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总体容量相当于三峡工程的抽水蓄能项目等,正成为宜昌的资源优势。

宜昌有468座水电站,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一度分别是世界最大、中国最大和湖北最大的水电站。目前,长阳清江、远安宝华寺抽水蓄能电站已纳入湖北省抽水蓄能(2025)规划备选站点。秭归罗家、五峰太平及长阳清江、远安宝华寺抽水蓄能电站均已签订开发协议。“十四五”时期宜昌力争建成1至2个抽水蓄能电站。

云长、翼德、孔明、子龙,是当阳4座光伏电站的名字。装机容量均为20兆瓦4座电站组成了宜昌最大的光伏电站—当阳庙前镇华直光伏电站。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面板上,光生伏特效应慢慢积累,一旦达到面板发电的启动值,电流就产生了。从2017年12月首批机组发电以来,到2021年9月20日,华直光伏电站总发电量31500万度。

宜昌“底气”十足。宜昌区域页岩气资源储量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今年1月28日至7月14日,宜志页1HF井已累计输送燃气330万立方米。按照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每月15立方米计算,足够22万个家庭用一个月。总投资约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宜昌,该项目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

宜昌将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确保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魅力宜昌,勇攀文明典范高峰

宜昌的魅力,在于发展在于文明。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继勇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之后,信心满怀地向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进发。

典范城市是文明城市的升级版。今年,中央文明办启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选择“典范”,意味着与全国104个同等城市竞争。7月23日,宜昌市召开动员大会,在湖北率先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屈原,不仅是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宜昌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宜昌市委提出,把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作为全市城市文化的战略品牌来打造,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

屈原镇、屈原村、屈原广场、屈原东路、屈原西路、南郡大道、天问路、丹阳路等地名,在屈原故乡秭归,已初步形成了屈原文化的区域性地名阐释谱系。而在宜昌城区,正全方面、多角度地凸显屈原文化的印迹与特质。楚辞阁、橘颂书屋、求索铭、行吟亭、九章台、九歌厅、滋兰门……走进西陵区绿萝路小学,以屈原作品命名的校园小景,让人仿佛跨越时空置身于屈原时代。

近年来,宜昌文明之花不断盛开,每天身边好人不断涌现,频繁刷屏感动全网,几乎已成常态。从“拥军慈母”罗长姐,到“扶贫县官”罗官章;从“英子姐姐”刘发英到“南归头雁”曾凡柏;从“坚强农妇”易从梅到“文化纤夫”谭斌……好人辈出,群星闪烁,形成名扬全国的“宜昌范本”。

罗长姐、肖曙光、李玉洁的感人故事,更被拍摄成电影搬上大屏幕,响彻全国大江南北。

“三峡蚁工”的志愿者李年邦,自发到江边拾捡垃圾,保护母亲河的善举,不断感染、吸引着宜昌市民,“三峡蚁工”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从2015年11月至今,“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拾捡垃圾活动达765次,吸引5万多市民参与,累计拾捡垃圾近千吨。

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好产好业,正在这方“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精彩绽放。

◎大美宜昌,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有故事可说,有美景可看,有节日可赏—伴随文旅融合碰撞的火花,打造世界旅游文化名城的梦想,已悄然照进宜昌的发展现实。“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旅游名城。”世界级旅游资源与灵性山水有了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表达,愈发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648.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68亿元。从“卖山水”到“卖文化”,处处浸润着浓厚的土家文化元素,“升级版”清江画廊景区令人耳目一新。今年国庆假期,清江画廊景区接待人次、营业收入和人均消费较2019年基本持平。

在宜昌,致力于传播民俗文化的景区达20余家。屈原故里、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景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展示基地,三游洞、车溪等景区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再现历史记忆,让游客徜徉山水之间,就能切身体验和领略宜昌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精髓。

宜昌是中国钢琴之城、诗歌之城,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5A级景区4家、在全国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这几年通过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创意,把一个个传统文化符号和非遗项目变成可触摸、可体验的旅游消费场景,也搭建起了传统文化和游客心灵之间的连结。

以节为媒,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将旅游潜力化作揽客魅力,是宜昌多年来的追求与坚持。

自2000年宜昌首创第一届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以来,此后21年间,宜昌和重庆两地通过轮值主席方式轮流办节,将这一盛会打造成了三峡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如今,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跟进”的办节思路引领下,旅游节从单纯的经贸活动变成百姓共同参与,传统项目变为高层次、高品位主题的活动。

中国诗歌节、长江钢琴音乐节、宜昌艺术节、农民丰收节等高规格文化盛会同台共秀,让强大的文化矩阵释放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文/本报记者 冯海砚

图/中国城市报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