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耀 通讯员 武姝君
什么人会在风雨中不放弃、不退却、敢冲锋、能坚守?什么力量让他们同时间赛跑、与洪水较量,化身为防汛抢险救灾的不凡英雄?他们用行动作了回答:逆行在洪峰浪尖之中,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在最紧要的关头。他们是你我身边最平凡的人,也是在防汛抢险一线最耀眼的身影。只为挺起每个孝义人的坚强脊梁,照亮百姓重建家园的决心。
今年10月,孝义经历了一场全民动员、社会各界紧急驰援的防汛抢险大战,涌现出一大批“防汛抢险先锋”。如今灾情已退,雨过天晴的孝河大地美丽依旧,他们依然辗转于受灾村之间忙碌着。正是“以一万的努力,确保不发生万一”的严防死守,书写了大灾前面“零伤亡”记录。
A像一颗钉子 “钉”在防汛一线
10月3日以来,连续强降雨,导致大孝堡镇境内孝河、文峪河、磁窑河、汾河、城排渠、南干渠“四河两渠”水位迅速持续上涨,大孝堡镇迎来了十分严峻的防汛形势,多个堤坝、多处地段均出现险情。
作为大孝堡镇的武装部长,80后基层干部温江涛负责全镇的防汛抗洪工作。“累了,就坐在车里休息一会,饿了,就啃点面包。”整日奔波于各个存在险情的村庄,温江涛将自己“钉”在一线,和镇上所有的同事一样,严格按照24小时值班制度,排查安全隐患,密切关注河道水位情况。
“黑了,瘦了,七八天回来的一下,电话不断,想说句话都插不上,话还没说完就被电话又叫走了”。父亲温志晋心疼之余,更多的是支持,“好好干工作,现在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坚守一线,老百姓心安!”
从下雨开始就组织村民撤离、自救,协调机械、救援队,抽水调泵,北桥头、东张庄、小圪塔等各村挨着跑,“钉”在堤坝上的温江涛一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长时间的工作、坚守,疲惫了,脸都浮肿了,吃饭的时候端着一碗面还没吃就睡着了”,一同并肩防汛的北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斌看着默默干工作的温江涛,心里更多的是赞许,很实在扎实,既认真负责又细心周到,都要替百姓考虑到。
退洪后,淹死的禽畜经过数日的浸泡,散发着恶臭,一般人都躲得远远的,他却一直守着,生怕漏下。“村里开始消毒、清淤、清理垃圾,汛情过后可能导致新的疫情再次暴发,大家不要着急回村里……”温江涛总是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安抚、疏散群众。设身处地为受灾群众着想,用最快的救援化解百姓的伤痛,用最有效的行动降低灾难的危害,温江涛说这是每个基层干部的“初心”。
B眼泪掉下来 责任扛起来
“8号村里面进了水,脑子里嗡的一下就炸了”望着身后浸泡在大水中的村庄、房屋,高虎全心酸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掉下来。
7日晚至8日下午,在持续降雨中,李家庄村300多名村民在支部书记高虎全的带领下,筑起了一条长1.5公里的“防洪护堰”。
但终因雨大、上游泄洪,村子还是被淹了。心里的防线同决口的护堰在这一刻破防了,抹掉眼泪,只能抱着一线希望继续投放沙袋。
此时村里还有100多户村民没有撤离,高虎全让老党员郝贵生安排留下的村民赶紧撤离。
81岁的二伯接连打来4次电话,让他来家垒坝,高虎全每次都说一会儿就去,终究没顾得上,二伯气得骂“这侄儿没良心”。决口最终还是没能堵住,好在村里的18头牛、20头猪也全部救出,全村无一伤亡,人畜平安。
“急需两台大型水泵排水”“眼下村里还是一片汪泽,房子浸塌了损失就更大了,还要购买100箱消毒液,政府安置点里的23名村民也得去慰问一下”……汛情发生以来接了多少电话,高虎全已经记不清楚了,他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清话了,连续十几天,家没回过一次,心里每时每刻想的都是什么时候村里的家园能建设好。
这些天,村里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是部分老百姓的情绪还不稳定,“婶儿,不要哭,要重新给咱们建家园了!”抬起头,不让眼泪流出来,高虎全一家挨着一家进行安抚疏导。
C上阵父子兵 保村子舍大棚
“要不是我们的村干部,村子就完了!”汛情以来,大孝堡镇十四个村庄遭受到严重洪涝灾害,霍家堡村东边紧靠汾河,西边隔着文峪河,然而洪水并没有直接进入霍家堡村内,这主要得益于在洪水来临之前,村党支部带头及早行动,科学决策,确定了“保村子舍大棚”的救灾思路。
关键时刻,老支书陈玉龙和新书记陈国伟这一对上阵父子兵成了大家的主心骨。村党支部连夜组织村内120多名党员干部和青壮年,分成10个分队开展人员疏散、修筑堤坝等工作。老书记陈玉龙不顾自家养的一百头猪浸水危险,全身心扑到群众撤离和修筑围堰中。
陈国伟是今年村委换届中被大家推选出的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九零后村干部,在许多村民眼里他属于大家的儿孙辈。但在灾难面前,陈国伟始终冲锋在最前面,连续3天3夜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带领乡亲们保卫家园,积极自救,嗓子都喊哑了。
冒着雨、踩着泥,大家两天两夜不停歇与洪水抢时间,终于在10月7日凌晨4点钟,围着村庄筑起了长达1800多米的护村堰,成功的将洪水挡在村外。村庄保住了,但是村外的种养殖产业却遭受洪水袭击,150多个大棚、37个养殖棚、1600亩耕地全部被淹。
“把咱们的心全放在肚子里,全稳住信心,缺什么,需要什么,咱们就来咱村委会,党和政府就是咱们的坚强后盾。这全是一辈子的心血,都知道,都理解,有困难咱们去村委会,需要咱们帮助的就往村委会跑。”除了动员、帮助村里面抽排地里积水、清淤泥、消杀、救援等工作以外,陈国伟扯着沙哑的嗓子安抚群众,不时到受灾群众家里去走走串串。
在新、老支书的带领下,霍家堡村成为大孝堡镇受灾严重的村庄中唯一洪水没有进入村内的村庄,霍家堡村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而村党支部经受住了群众的考验。
D“汛”号一响 老兵就位
“只能靠人工作业的方式,沙袋铺路,木板干草覆盖向前推进,加宽加固堤坝,为机械进场做准备。”洪水淹没堤坝,路面松软泥泞,随时有塌陷的可能,大小机械无法进场。
一脚踩进去半天拔不出来,薛海亮一边与脚下的泥土抗争,一边为身旁的战友加油呐喊。妻子的电话响了好久,都顾不上接。
薛海亮是孝义市“行孝仗义”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从10月6日以来就连夜奋战在堤坝上,家里妻子即将孕产,他却忙得彻夜不归。“换上迷彩服,他的心里就只有任务了,哪还能想起我。”面对妻子的抱怨,他顾不上解释,只说了句“现在只能先舍小家,对不起了”,挂断电话又冲上了堤坝。
防汛初期,灾区断水断电、道路不通,一片汪洋,后勤物资只能靠人工送达,抢险救灾队伍吃饭、休息都在一线,武警官兵、退役军人只能席地而睡。
他们的额头、背上满是汗水,脸上和颈部的皮肤被沙袋蹭破划伤,脱皮、起泡、红肿,手上、胳膊、腿上满是伤口,抢险的紧迫性让他们无暇顾及身上的伤,耳边回响的只有加油的呐喊。
有一位退役军人为一线送来100件矿泉水,在登记之时,他这样说道:“我是下岗扶持再就业的退役军人,感谢市委、政府为我们做出的不懈努力,我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和你们一起抗洪,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也要尽一份力。”
“汛”号一响,老兵就位。一声“到”,一生“到”!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时刻听从召唤。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主动担当、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精神风貌。
光着脚找孔堵窟窿的霍家堡村党员段宏裕,43年后重新拿起大喇叭宣传防汛救灾灾后防疫的老党员李光奋,优先安排五保户撤离回绝本家长辈的程家村党支部书记宋艳明,带领20多名退役军人奋战一线的退伍女兵杨正云……
他们用平凡的行动筑起了防汛抢险的坚固防线,照亮孝义、温暖人心。如今,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