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春华秋实,70载岁月,我国的“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乘着国家腾飞之风,借着脱贫攻坚之力,交城县厚积薄发、乘势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朝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迈进,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答卷。
强产业 为振兴夯基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交城县着力强产业,兴基础,为乡村振兴集聚发展动能。
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围绕粮食安全,完成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认证“三品一标”16个,完成3个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围绕品牌创建,构筑“两特两优”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推进巨鹏鑫渔业虹鳟鱼养殖基地建设,实施龙兴生态3万头生猪养殖、新常兴4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东辉农牧998头肉牛养殖、前火山锦绣500头肉牛育肥项目。围绕产品加工,完成4000亩高粱基地建设,以酒糟带动养殖,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新亮点。
乡村旅游产业多点开花。围绕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古村镇开发,高标准推进磁窑村、段村、田家山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完成“黄河人家”“农家小院”128户;如金温泉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苏家湾入选全省第二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庞泉沟峡谷漂流“华北第一”招牌更响,成为“寻根黄河、春到吕梁”乡村旅游线路重要站点,乡村旅游开启新时代。
农村电商产业成效显著。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通过“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构建起“1+4+10+96”电商扶贫网络,即:建成1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供销e家4大电商平台,开通了覆盖全县10乡镇的电商服务站点96个,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三级电子商务供销运营体系。
优生态 为发展蓄能
走进交城县西社镇,一条条平整的马路,一排排别致的屋舍,一张张舒展的笑容……在大自然的辉映下让人赏心悦目,山水间“摇曳”出的是环境整治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每天不仅要把自己院子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还要把房前屋后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看着舒服,心情也跟着敞亮。”如今,清理周边环境卫生已经成为了西社镇村民们每天的习惯。
西社镇的“山水画”只是“大美交城”的一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交城县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绿色转型发展,不断优生态,增动能,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实施“六乱”整治攻坚。坚持绿色减贫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全县“六乱”整治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清理垃圾18万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252处,取缔违法占地335处,复垦农田面积483.5亩,美化绿化县乡道路9.8万平方米。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环卫制度,逐步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效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整治成效再次提升。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科学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编制完成了《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实施西营集供输水管网巩固提升工程,确保温家寨、贺家寨等5个村6000人饮水安全。推进平川东部区域、华鑫热源厂及北部区域集中供热扩容工程,进一步增加乡村清洁采暖面积。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完成西社镇、水峪贯镇等矿区植被恢复4200亩,打造一批生态恢复样板工程。
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西营镇污水处理厂实现托管运行,义望村、野则河等三个村级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庞泉沟镇3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建成并试运行。投资1.2亿元启动了集垃圾分类、道路清扫、公厕保洁、智慧环卫系统和转运站建设为一体的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依托玖珑腾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对平川区域62处一般固体废物和新发现的固废全部进行了规范化整治,同时,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有效改善乡村环境。
兴文化 为乡村添彩
在刚刚过去的深秋,一场由交城县文化馆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免费开放成果展演在美特好超市精彩上演,前期接受免费公益培训的群众和个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这次展演活动真不错,又有歌舞,又有戏曲,让我们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这么精彩的文化大餐,提升一下自己的文艺水平。”前来购物的市民欣喜地表示。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城县聚焦“兴文化”,着力“树新风”,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进。以群众需求为根本,重点将公共文化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建成开馆城头村非遗陈列馆、磁窑村博物馆等5个村史馆,加快建设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逐步细化“站+会”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升服务实效。
文化活动开展力度加大。结合交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首届戏剧票友大赛、段村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首届锣鼓地秧歌大赛、首届乡村歌手大赛,各类媒体直播观看人次达300万人次。探索“免费送戏进景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送戏下乡演出全覆盖,完成送戏下乡70场,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先进文化、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乡村移风易俗不断深入。以文化为引领,通过培育、选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典型,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启动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新建或改建集中祭祀点15个,并全面推进县级殡仪馆建设。
惠民生 为幸福加码
初冬的交城寒意渐浓,交城县覃村村委会所在地却是一片热闹场景。2021年交城县高素质农民培训覃村班正式开班授课。
本次为覃村村民送到家门口的培训为期五天并全程免费,培训内容聚焦交城县乡村振兴和产业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主要包括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果树规模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农作物实用栽培技术、玉米规模生产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综合实用技术等内容。培训采取“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除了丰富的专题讲授,还有最新的线上政策讲解,并赴文水、太谷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未来乡村建设经验,切实为学员提供一个直观、生动、实际的学习平台,有效激发农民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只是交城县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措施之一。交城县多渠道促就业,尽全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为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劳务派遣+就业服务”一体化培训就业模式,深入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开设美容美发、保健按摩、中式面点、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吕梁山护工培训,让更多村民走出大山,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批掌握先进种植方法的村民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坚持民生创享,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关注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群体,发放低保、五保、高龄老年人生活补助等各类救助资金,切实兜好民生底线。实施雨露计划,对全县建档立卡已脱贫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每生每年给予3000元的补助。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行动,社会福利养护院基本建成,6个日间照料中心具备运营条件,农村老人走进“幸福驿站”。
统筹使用公益岗位。调整优化乡村公益岗位政策,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机制,最大化实现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就近就地创造用工岗位,334名聘用人员实现动态管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利河道、农田整治、产业园区、林业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维护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起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起航。交城县精准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点,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力促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县实施“四创战略”,打造“四张名片”夯实乡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