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建生 杜丽君 牛燕飞
初冬时节,走进岚县羊脑山上,满山遍野的沙棘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红彤彤的沙棘果,随处可见沙棘林里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修剪沙棘苗,或是采摘沙棘果……一旁的林业技术工作人员时不时指导着村民,冬日暖阳的折射下,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自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我们在这里种植了沙棘,生态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以前,一到冬季就没收入了。现在,在合作社剪沙棘果每人每天能收入300多元。一年下来,我们俩通过给岚县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打工能收入3万多元。”正在山坡上采摘沙棘的王明珍夫妇向笔者讲述了他们加入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生活状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岚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等特点,非常适宜沙棘生长,这里有野生沙棘灌木林地20万亩,被列为全省“沙棘发展原料基地县”。可由于地处偏远,加上杆上刺多,难以采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经济价值并未充分开发,产业也是处于封闭状态。然而在2016年,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岚县把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沙棘产业资产收益造林的新机制,将退耕还林工程、野生沙棘林改造纳入试点,实行退耕还林地、集中连片的野生沙棘林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退耕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退耕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沙棘产业原料基地,推广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参与的热情,盘活了沉睡的资产和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
为了选好生态产业,岚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外出考察取经,寻找适合本地的生态产业,引进中蒙(高原圣果)沙棘杂雌1号、2号、10号等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积极培育出本地沙棘岚河1号、岚大2号、岚王4号、岚界3号、岚顺4号等8个品种,新建了3个沙棘采穗园,建成40个沙棘繁育全光雾化大棚,年生产优质沙棘苗木600万株以上,全县的沙棘品种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升。“现在在退耕还林地上种沙棘,既防风固沙,又美化家园,更重要的是还能增收。”岚县林业局负责人杨亮明告诉笔者,从2016年至今,岚县已在界河口、社科乡、东村镇、普明镇、王狮乡新建了5个万亩沙棘基地,新植人工沙棘达到10万亩,全县沙棘的总面积达到30万亩,初步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沙棘原料基地,为沙棘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沙棘果被称为“维C之王”,深加工开发潜力很大。为了长远规划沙棘产业,岚县建立了全国首家沙棘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王国平研究员、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教授为专家工作站成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根据双方议定事项,院士工作站将依托岚县丰富的沙棘资源进行深度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做好沙棘产业的顶层设计,促进岚县科技创新团队在沙棘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
有了科技支撑,岚县县委、县政府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统领沙棘产业发展的思路,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乡土人才在沙棘深加工上干事创业。这不,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原党支部书记郑二小看中了沙棘资源优势,多次走出去考察招商,引进股东成立了山西秀容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建设了25个系列沙棘品种采摘圃一处,40万株选育棚,沙棘原料林3000亩,沙棘储存库3座,现代化厂房一座。今年,该公司又陆续投入1000万元上马了标准化沙棘产品生产项目,设计建设原浆生产线、饮料生产线、果油生产线等6条标准化沙棘系列产品生产线。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生产原果1万余吨,就地生产转化5000吨,产沙棘原浆3000吨,产饮料300万件,果油300吨,籽油150吨,可实现产值1.5亿元,可解决周边村200人左右实现就业,带动界河口镇460名人实现持续增收。
荒地变林,富在沙棘。随着栽种沙棘、管护沙棘、采收沙棘、加工沙棘、销售沙棘等全产业链的不断健全,沙棘产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道路,为岚县乡村振兴发展树立了样板,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该县沙棘产业已带动当地15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既绿化了家园、改善了生态,又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下一步,岚县将按照‘一心、一圃、一园、二镇、八点、五基地’(一心:岚县沙棘产业创新中心;一园:岚县沙棘产业加工物流园;一圃:国家级沙棘种质资源圃;二镇:两个沙棘小镇;八点:八个沙棘冻果收集点;五基地:五个沙棘种植基地)发展模式,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三五’目标,即建设5个万亩片区沙棘基地、打造50万亩沙棘原料基地县、实现50亿元以上的产值。” 岚县政府县长乔云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农业产业化研讨会上发言时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