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有一种安全感,叫警察在身边

——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甄利民

□ 本报记者 李雅萍

有这样一种人,长期默默无闻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有这样一种人,在打击罪犯、保护人民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有这样一种人,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甄利民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是一名基层公安交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由衷的诺言。

今年11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汾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甄利民同其他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一起,非常荣幸地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会见。每每和别人讲起这一幕,甄利民就会特别激动。

冰冷刺骨的河水,他选择纵身一跃,用生命托举生命

甄利民今年55岁,作为一名警察,从参加工作起,他就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保民平安、为民解难’既是责任,也是骄傲。”他常常这样说。

2019年12月26日,时值寒冬,天气奇冷。下午一时许,甄利民吃过午饭,正在汾阳市禹门河附近散步。“救命、救命……”突然听到有人呼救,他三步并做两步冲向河边。此时,河中有两个少年正拼命挣扎,三米多深的河水冰冷刺骨,孩子马上就要没入水中了,情况十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甄利民毫不犹豫纵身跳入水中,快速游到落水孩子身边,他从腋下拖住溺水者,采用侧泳方式拼全力快速朝岸边游去,第一名落水者被成功救上岸。此时,另一名落水者仍在冰水中。由于第一次施救耗费了大量体力,再加上冰水寒冷刺骨,第二次施救时,甄利民明显感觉体力不支,但当时他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孩子救上来。为节省时间和体力,甄利民选择了离孩子直线距离最近的高台,再次跳入冰河、潜入水中,用头把即将沉底的孩子顶出水面。这时,周围有群众听到呼救声也赶来了,在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下,第二名落水的孩子也被成功施救上岸。甄利民爬出水面,脸色发青,浑身颤抖,可面对昏迷少年,他顾不得换衣服取暖,用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采取拍打后背、掐人中合谷穴等急救措施进行岸上施救。两分钟后,昏迷的孩子大口吐水,有了意识,两少年转危为安后,甄利民和群众连拖带拽将孩子们抬上救护车。孩子被送往医院接受检查治疗后,浑身湿透的甄利民才发现自己手指和胳膊多处擦伤。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连续数天住在单位,自己上药疗伤。因为在冰水中浸泡时间过长,他连续发烧了半个月。那次冰水营救给甄利民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直至现在,他仍然会经常出现时冷时热症状,躯体强直僵硬,左腿部膝盖关节严重变形,两腿相差3厘米,疼痛时必须靠热敷和服用止痛片来缓解。特别是遇到天气变化,他就会感觉到骨骼剧痛,原伤口处奇痒难忍,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当机立断,总是忍着身体的不适,甚至笑称“自己的身体可以预报天气变化”。

每当群众遇到困难险情,他总是挺身而出,用善举传递大爱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辈子好事。甄利民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而正是因为这次善举,曾两次勇救落水者生命、多次帮助困难群众的甄利民才被更多人知晓。

2016年5月,在三门峡观摩渡河活动中,王某在试水时不慎被河水冲走。危急关头,甄利民第一个跳入水中,与张敦宏、张冬生将王某救上岸来。1988年9月,还在求学的甄利民路遇一名儿童落水,他冒着生命危险跳入4米多深的水潭将孩子救上岸。1994年,许某儒遭遇车祸,危在旦夕,甄利民恰巧路过,他与路人杨勇敏一起把许某儒紧急送往医院,为抢救其生命赢得时间。2001年,甄利民与赵海泉顶风冒雪把遭遇车祸的智障患者刘某成送到医院抢救……

见义勇为,无私奉献。这么多年,甄利民默默无闻地做着这样的善事。多年来,他通过无记名捐款方式为多名家境困难、身患白血病、脑溢血、乳腺癌等素不相识的重症病患者捐款近5000元。1999年至今,他先后义务献血27次,总献血量达10800毫升。

当有人提起这些善举时,甄利民总是笑着说:“这都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也是公安民警应该做的。”他“冲锋在前、舍我其谁”的大义担当,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平凡英雄”。

“汾阳好交警”甄利民一心为民的事迹感动了身边人,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6月,他被评为吕梁市劳动模范,被山西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二等功;2020年12月,他荣获第八届山西“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21年4月,甄利民荣登中国好人榜。5月20日,他作为全省政法队伍中唯一候选人,被山西省文明委推荐为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5岁的甄利民已不再年轻。当有人问他,群众遇到危险,还会出手相救吗?他的回答毫不犹豫:“我是警察。有一种安全感,叫警察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