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不仅造成铺张浪费、催生“人情债”,还有损乡风民风,与乡村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提倡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12月28日,孝义市中阳楼街道桥北村率先出台《桥北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本村村民礼金每人不得超过100元”“宴席控制在家族、亲属内举办,不得超过10桌”“丧事花圈直径不得超过1.5米,数量不得超过50只”等条款规定一一列出,同时结合本村实际,还制定出台《红白喜事申报流程》《违反红白理事会章程惩戒办法》。
“桥北村现有680户1970人,连续十五年被省文明办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11年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中阳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鹏程说,《章程》刚刚开展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对规定的情形不能接受,觉得丢面子,后来村支“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耐心细致地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逐步有人按规定操办红白喜事。
原党总支书记武贵生,在其母亲病故办理丧事时,他深知“上行下效”道理,坚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原则,胸戴白花,臂戴黑纱,鞠躬默哀,播放哀乐,简化程序,不收取任何人礼金花圈,不披麻戴孝,客饭只有七八桌,打破“老传统”的同时也在践行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是从这次起,桥北村所有的丧事都办得简朴庄重起来。
“桥北村不容易,都是靠老百姓的素质提高才得到‘全国文明村’这块荣誉,所以每个村民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都十分支持,我们将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新风尚一直坚持下去。”桥北村红白理事会主任张芳生说。
身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桥北村红白理事会主任张芳生对全村移风易俗工作格外上心,一听说谁家要办红事或白事就会及时督促。村民武某婚期将近,张芳生第一时间赶赴武某家中与其进行谈话,“作为一名党员,而且是村委工作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严格按照《桥北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要求去做,控制宴请朋友数量,一切从简,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全村人树立好的榜样。”
如今,《桥北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已实行将近9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已然成为桥北村全体村民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