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用好校园资源,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张利青

高尔基曾经说过:“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成长需求更加凸显,导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首先是孩子关注自身的成长需求和成长体验,如何增强其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便成为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一大重要挑战。其次是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价值观偏差较多,亲子关系相对紧张,导致家庭这一奠基性因素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是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为目的的学校价值导向,影响了学校这一关键性因素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成长中作用的发挥。第四是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亦成为新时代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挑战。

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又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思想道德教育容易集中并持续开展;学校作为有组织的教育机构配以专业性较强素养较高的教师团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成效。建议利用当前“双减”政策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校园优势,开展“双走”活动,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让社会文化走入校园

一是“兵哥哥”进校作演讲。可联合我市的军区、武警等单位,有组织地征集一些战士代表们进各学校进行现场演讲。二是革命前辈进校讲故事。可挖掘本市的革命资源,寻访革命老人,有组织地邀请革命老人进校园,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在共情氛围中提升爱国热忱及历史责任感。三是主题文化剧目进校园汇演。发挥我市优秀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优势,让话剧、晋剧、小品等优质文化成果搬进校园。

二、让未成年人走出校园

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品质提升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实践。利用学校组织性强的优势,集体组织让学生走出校园,真正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一是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发挥吕梁的革命文化资源、革命纪念馆作用,实现校馆充分合作建立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汲取高尚的革命精神,提升未成年人的爱国热情。二是组织学生走进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参观的同时辅以志愿活动,让未成年人对生活多角度地理解,从而激发未成年人的同情心和善良心,提升其道德情怀。三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协助交通管理,由学校与交管部门联合,安排学生走上街头,协助交通管理,从而更好地树立规则意识,提升法治观念。四是组织学生走进法律工作机构,如与法院联系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过程,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等监禁机构,增加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更好地学法、用法、尊法、守法。

以上“双走”活动强调发挥学校优势,由学校有组织地统一安排实施,以保证实效性,可充分利用“双减”契机,将活动安排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或节假日。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学校大力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活动实施也要避免标准化论成果,以免增加学校及未成年人的负担反而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