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小明 薛力娜) “有的村防返贫,我们村不会返贫。”12月10日,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扬着头说。
张新文的自信,来源于这个村发展粽子产业。
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前青塘村人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全村有近60%的户为贫困户。如何让乡亲们脱贫?张新文盯上了本村400多亩的芦苇。
前青塘村的苇叶质量好,包出来的粽子香,但过去只是端午节包粽子。张新文设法把粽叶卖贵一点,后来琢磨冷藏粽叶常年包粽子。2015年,他的粽子开始上市。当年销售5万个,收入10多万元。
随后,他发动弟弟、姊妹等一起建粽子厂。2018年整村脱贫后,又大力发动其他村民建厂,前青塘村的粽子产业由此蓬勃发展。现在,该村有102户做粽子,1000多人在粽子厂务工,今年,销售粽子2600万个,收入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一户挣50多万元的很多,挣10多万元的更多,最多的能挣300多万元。
粽子产业发展之初,贫困户在厂里打工,女性一个月最多的能挣7000多元。30多户贫困户把小额扶贫贷款入股粽子厂分红。村委把大部分产业扶贫资金投到粽子厂,为村集体和个人分红。后来,有本事的贫困户自己开了粽子厂,今年,总数达到70多户。
王银顺过去是贫困户,靠种地过不了日子。近四五年做粽子以来,正月初二就开工,忙得不可开交,2020年顺利脱贫。今年,他的收入达到14万元。
为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产业,2015年开始,临县有关部门在前青塘村举办“粽叶香民俗文化节”,扩大其知名度。这几年,几家银行主动到村里为粽子厂放贷。前青塘村的粽子产业更是兴旺。
粽子产业发展起来后,前青塘村利用本村水资源、古建筑、红色遗址等发展旅游产业,村里修建了水上乐园、鱼塘等,承包给个人经营,今年,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村民开农家乐、宾馆等,也增加了收入。全村旅游收入今年共有600多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像沙县小吃一样,开粽子实体连锁店,同时销售快餐。要像嘉兴粽子一样,卖遍北方市场。到时,我们村在临县就是第一村,不仅本村富裕,而且会带动安业全乡发展,甚至带动临县农村的发展。”张新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