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彭斌调任吕梁日报社担任社长之后,想办一个报史馆,我听了很赞成。一个单位好比一棵大树,只有在根上做文章,才会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彭斌智慧,找到根了。吕梁日报社的根就在报史馆,这里记录着吕梁五十年发展的足迹,也留下了吕梁报人的风貌,这是发扬优秀传统、激励年轻后辈的活教材。
今年我参加吕梁日报社庆祝记者节活动时,彭斌说,12月份要搞《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约我写一篇回忆文章,命题为“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我欣然答应。我是《吕梁日报》三十多年的老通讯员了,我和《吕梁日报》有感情,《吕梁日报》滋养了我,教我学走路,一路走来,没有改行。回忆那时候的人和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谁能与我同醉,真想老领导,真想老同事,真想老朋友。
《吕梁日报》在我心目中是神圣的,因为她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阵地,是记者的摇篮。
我写的第一篇消息就在《吕梁报》。从1985年7月起,我成了《吕梁报》的正式通讯员,为什么不叫“业余”或“专职”的呢?因为业余通讯员是自发写稿员,专职通讯员是通讯组的写稿人。我自命“正式”,源于我当时在地委宣传部新闻科当干事,主要工作是完成部里安排的任务,另外每年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13篇有份量稿件的任务。所以我在《吕梁报》的发稿机会就多了,和《吕梁报》的关系就密切了,还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那时社长是杜志,总编辑是闫继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负责《吕梁报》一版新闻的是霍聚林和瞿克强,他们是我写稿路上的良师益友,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为了不给他们增加工作量,我的稿件一般是自己先修改几次才交审阅。那时没有电脑,改一遍誊写一遍。记得有一篇700余字的消息,反复修改抄写了六遍。我也总结出了经验——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不多说半句,多余的字句一个不留,连自己都说不清说不透的话,一句不提。经过严格训练,我慢慢在报社有了信誉,那就是稿件送到报社,只要可发就不再修改了。再后来,我的稿件送到山西日报社,也就基本不修改了。
这就是信誉啊!为了这个信誉我可没少下功夫。通讯员如果没有信誉,是很难发稿的。什么是信誉呢?首先是文章的立意、立场、观点很重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其次是客观真实,文字表达必须准确精炼。第三是角度、手法等写作技巧。如果没有这几样实实在在的东西,编辑是不会喜欢的。
干新闻这一行,文字的精炼必须过关,因为版面有限,信息量较大,时效性很强。短而精的消息命中率才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报纸上发稿很难,即使是三五百字的消息也不容易。当时的《山西日报》只有四个版,《吕梁报》是周三刊、小版面,当时的记者、通讯员采访、写稿都很认真,文风也正,编辑部对稿件的要求也高。在《吕梁报》能发上一篇千八百字的稿件,那可是声名远扬,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
我在《吕梁报》发稿虽然数量不多,但收获很大。现在回忆起来仍念念不忘、心怀感恩。遗憾的是没有当过一天记者。这也是我在主持记协工作之后,对每年的“吕梁新闻奖”评选格外重视的原因,因为我懂写稿人的辛苦,发自内心尊重记者,尊重编辑,尊重通讯员,对新闻工作始终敬畏。
当年的《吕梁报》是吕梁地区的主要标志之一,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点也不夸张。报社的院子虽然老旧,但只要你踏进大门就不愿高声说话,走进编辑部办公室时神圣感油然而生。老一辈编辑、记者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言行举止,感染了我,影响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当时报社采编人员总共才二十几人,人少拉不开栓,一个人顶几个人干。杜志社长参加地委会议,既是参会领导又当记者,会议开完了稿子也写好了。闫总编是从山西日报社回来的,话不多,总是笑嘻嘻的,人很朴素,文章也朴素,细细品味,他身上有老报人的风骨。每次我到报社,杜志社长和闫继尧总编总在看稿件。老杜和张廷佐副社长挤在一间办公室,每人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支柜子。小桌子上堆满了稿件,地上整整齐齐摞着报纸杂志,给人感觉特别温馨和谐。书香、报香充溢着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那种人文气息就是营养。
在我眼里,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领导,更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我从未叫过他们的职务,开口闭口总是老杜、老闫,多么亲切啊!那年头人和人之间相处都简单,不动脑筋,不操心,心思全在工作上。
我记得闫东海在报社是一步到位提拔正科长的,那才叫不拘一格用人才啊。几十年来,东海兄从报社到电视台,从宣传部到记协,事实证明就是优秀,是有思想的记者、有能力的领导。他在报社的多篇好稿已载入史册,他在主持吕梁电视台工作时创下的业绩,也成为后来电视台快速发展的基石。
高秋荣是个倔汉子,从不含糊,说真话是他的品质,他的坚守令人佩服,“不吃那一套”是他的口头禅。在老高的弟子中,刘鹏身上仍有传承。
王振中负责经济版,我跟着他采访学会了写企业的稿子,对经济工作的入门就从这里开始。老王采访不打弯,没有客套话,他的稿子不华丽,文如其人。
高丽萍是文化科长,负责副刊文艺版,人洒脱,作品也洒脱。印象最深的是她开会时敢说话,也敢发表批评意见,滔滔不绝,自成景观。
新闻单位必须是师承有源,代代相传,才能文脉不断。
杜志主持工作期间,提拔闫东海、郭晓频为副总编,闫恩俊、高秋荣、高丽萍也相继走上领导岗位;老杜把《吕梁报》恢复成《吕梁日报》,还盖起了一座四层办公楼,还有一幢家属宿舍楼,一次性解决了职工们的住房问题。从此吕梁日报社变了模样。前些日子走进报社,又想起老杜,当年又盖办公室又修宿舍,真不容易。
白玉生主持工作期间,小报变大报,发稿量翻倍,并完成了体制改革,提拔梁琪玲、郭月秀、刘鹏为副总编。郭晓频主持工作期间,黑白报纸变成了彩报,提拔王亭亭为副总编。现在他们都是正处级领导干部。还有优秀记者卫成印,现在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最辉煌的时候,新闻办、报社、电视台一把手都出自报社。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用人也很简单,两个字概括就是:公道。那是一批有政治站位、有新闻理想的记者;那是一批敢担当、有作为的领导,他们为我们新闻人赢得了荣誉,当之无愧。
领导写稿是报社的传统。郭晓频担任报社一把手时,依然笔耕不辍,甚至在出国培训期间还坚持发表连载文章。每篇读来都耳目一新,我至今留存报剪,重读依旧精彩。老郭在老白的基础上,又创刊了《吕梁日报》晚报版、吕梁新闻网、吕梁手机报,开创了新媒体发展的格局,为闫巨海、梁琪玲、郭银屏、刘鹏时期的报社工作奠定了创新发展的基础。
吕梁日报社既出文章又出人才,培养了一批觉悟高、业务精的优秀记者和通讯员,也培养了一批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他们为吕梁的新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吕梁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看,当年的年轻记者,任昱、李小明、康涌波现在也当上副总编,报社后继有人。
再看新闻办(通讯组)的几代通讯员都健康成长,多数提拔重用、独当一面,如梁镇川、李月勤、牛廷相、武勇、丁清泉、刘明亮、李丕旺、李发维、吕继峰、肖继盛等,有的还身居要职。
由此可见,《吕梁日报》不单是一张报纸,更是一所学校,是优秀分子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成长了,在这所学校里有我的老师,有我的榜样。今后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当《吕梁日报》的通讯员。
衷心祝愿《吕梁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吕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