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同时收到报社副总编辑任昱发来的《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约稿函,令人欣喜欣慰!翻阅《吕梁日报社志》,回顾我与《吕梁日报》32年的情缘,作为《吕梁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和通讯员,也作为《吕梁日报》成长发展的见证人,令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曾记得,32年前的1989年12月8日,《吕梁报》刊发了我撰写的《离石县举办首期<企业法>培训班》第一篇“豆腐块”新闻稿件后,令我激动不已。从此,我与《吕梁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也开启了我的撰文投稿之路。
32年来,在《吕梁日报》伴随着我成长路上,既赋予我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给予我前行的不竭动力。1989年以来,《吕梁日报》先后刊发了我撰写的新闻报道、山水人文、游记散文、理论文章、改革成果等各类文章260余篇。我从“豆腐块”文章写起,日渐形成大块文章,甚至还有系列报道亦或专版理论文章。几十年的写作历练中,在投送稿件的过程中,我荣幸认识了许多《吕梁日报》可亲可近的报人,如高秋荣、梁琪玲、郭月秀、刘鹏、王亭亭、李够梅、任昱、李小明、孙建芳、李牧等编辑、记者,尤其在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精心指导下,逐步使我的一篇篇习作稿件变成了精美的铅字文字,一夜间跃然发表于报纸上,闻着那散发着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味,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令人陶醉,催人奋进。
32年来,我对吕梁各个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了解,对吕梁山水故事和历史人文之知晓,大多来源于《吕梁日报》。从市级领导到平民百姓,从城市建设到乡村变迁,从民间轶事到感人故事,吕梁报人在字里行间书写了时代的辉煌。从1971年到2021年,我亲眼目睹着由《吕梁通讯》应运而生的《吕梁报》到《吕梁日报》的发展演变历程,从一张四开四版内部交流的黑白小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全国公开发行的对开四版彩报;吕梁报社从单一办报格局,发展成为日报、晚报版、新闻网、手机报并存互动的多媒体格局。可以说,吕梁报业之发展壮大,凝聚了几代吕报人的心血和汗水。品读着一张张《吕梁日报》,感悟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美文,新颖醒目的标题,五彩缤纷的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吕梁山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吕梁日报》栏目多、时事新,政策多、信息量大,不愧为一张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中共吕梁市委机关报。50年来,《吕梁日报》已成为吕梁大地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32年来,《吕梁日报》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可以说,没有《吕梁日报》,也许就没有我今天所取得的小小成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虽不是记者,但在吕梁新闻文学事业上也肩负了一份书写吕梁、宣传吕梁之重任,这也许是工作使然,也许个人爱好之故,亦或是一份责任所在。2017年以来,我先后撰写了近300篇游记散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在《掌上吕梁》《吕梁发布》平台上发布,一部分在《吕梁日报》和《吕梁日报·晚报版》予以发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代报人有一代报人的梦想与追求,一代报人有一代报人的担当与使命。从1971年试刊到现在,《吕梁日报》伴随着吕梁这方热土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全国报业的变革而变革。50年一路走来,彰显的是一段艰辛曲折的办报史,书写的是一段令人骄傲的奋斗史。50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50年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一部《吕梁日报社社志》,就是吕梁新闻事业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的一个缩影。50个春秋,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因吕梁报人的不同凡响和感人奋进而注定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路漫漫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真诚地希望吕梁日报社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吕梁报》伴我度过了青年时代,《吕梁日报》陪我步入中老年时代,《吕梁日报》已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在今后的写作中接续努力,为《吕梁日报》添姿加彩。衷心祝愿《吕梁日报》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作者单位: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