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回眸历史,薪火相传!

——《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 吕梁日报社报史馆揭牌开馆侧记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五十载报史恢弘,源远流长;五十载报史明志,启迪未来。

12月22日,在《吕梁日报》创刊50周年之际,吕梁日报社报史馆落成开馆。

步入吕梁日报社四楼,10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峥嵘岁月”“雄关再越”“如此多娇”和“还看今朝”四个展厅,承载着吕梁50年波澜壮阔的岁月。迈入这方天地,红色光线贯穿始终,象征着党报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8道门楣上均镌刻吕梁精神内涵,寓意着吕梁精神生生不息。

一张张老照片,定格着熟悉的面孔、激动人心的大事件;一篇篇激扬的文字,刻画了吕梁儿女团结奋进、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指尖划过屏幕,跃出的一段段动人的影像,让人思绪万千——

50年来,《吕梁日报》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有力凝聚和激发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50年来,“吕报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用吕梁精神办好《吕梁日报》,用自己的每一个铅字、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生动刻画了吕梁儿女团结奋进、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吕梁大地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50年来,《吕梁日报》从小报到大报,从周刊改日刊,从黑白转彩色,从正报增专刊,从纸质上云端,从平面变立体,从铅火跨光电,“两报一网一端四平台”的现代传媒矩阵日益凸显,主流舆论阵地愈发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日益提升。

50年,10512期《吕梁日报》,就是吕梁大地的新中国“日记”。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吕梁日报社也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智慧汗水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馆内的实物陈列中,有早期排版用的铅字盒、铅字、排版尺,报社的第一台旧电脑、旧电话、照相机,有老报人的工作证、手稿……时隔多年,周振义、杜志、赵济中、张廷佐等老报人故地重游,循着时间的轨迹,共同回顾吕梁日报社走过的光辉历程;郭晓频、阎巨海、郭银屏、梁琪玲,吕梁日报社的原社长、总编辑等领导,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衷心祝福吕梁日报社五十载风华正茂,蒸蒸日上!

为留存历史、弘扬传统,吕梁日报社从今年3月开始筹建吕梁日报社报史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内容整理到老物件、旧设备的收集,参与报史馆筹建的社领导和工作人员明思路、查史料,跑部门、赴省会,进京城、访故人,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众多老报人、老读者,对报史馆资料进行反复核实修改,高标准如期完成了报史馆建设任务。

这是一座荣誉馆,记录着历届市委领导对《吕梁日报》的关怀、鼓励和期待,镌刻着代代“吕报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党的新闻事业的华丽篇章!

这是一台时光机,展示在馆内的数百件优秀新闻代表作品和历史老照片,清晰还原了《吕梁日报》从一张八开小报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一流党媒的历程!

这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教育基地,激励每一位走进这里的“吕报”新人践行“四力”,用新闻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滋养民众情怀!

吕梁日报社社长彭斌深情地说:“报史馆是一代代‘吕报人’的精神家园, 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报人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新时代‘吕报人’践行媒体深度融合的接力点。吕梁日报社将把报史馆建成报社各项事业发展的荣誉馆、媒体融合发展的时光馆、全市新闻工作者党史知识的充电馆,激励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见证吕梁发展,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贡献《吕梁日报》新的新闻力量!”

50年,正值青春年盛!吕梁日报社将在“构建一个坚强政治堡垒,打造一支一流采编队伍,坚守一个舆论主阵地,搭建一个多元传播平台,组建一个现代传媒集团,助力一个美丽乡村,创建一个省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始终与党休戚与共,与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伴随着吕梁发展与振兴的足音,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