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农村农业专刊

生猪产业发展“五五战略”

●产业政策●

按照“政府推动、龙头牵引、产业入盟、金融助力、循环利用 ”总体思路,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为抓手,通过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打造生猪全产业链,实现生猪产业异军突起、集群发展、抱团前进、问鼎中原,在转型发展上蹚出吕梁生猪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推动五措并举

财政扶持机制。市县两级设立财政奖补专项资金,县级按整合涉农资金50%的比例予以扶持。

挂图作战机制。制定作战图,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倒排工期进度。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对连续三次通报排在末尾的县进行约谈,对完不成任务、影响全市进度的进行问责。

品牌推广机制。叫响“吕梁生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科技创新机制。成立专家组,建立研发中心,设立院士、博士工作站,组建培训师资团队,市级培训技术骨干、县企培训技术人员和养殖人员。

安全保障机制。结合“三支”队伍改革,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以乡镇组建生猪防疫机构,全面落实免疫检测、消毒灭源、生猪调运监管等防控措施。

龙头牵引五环优链

养殖环节。围绕大象、百世食安等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养殖基地,与中小养殖场(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屠宰环节。优化屠宰产能布局,形成一批旗舰型屠宰企业。鼓励大型养殖企业配套建设一批标准化屠宰场。

加工环节。通过引进、改造、新建,发展一批大型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

流通环节。建设一批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

销售环节。瞄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大粤湾等发达地区。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形式。

产业入盟五化升级

畜禽良种化。依托养殖龙头企业,构建“原种场+扩繁场+育肥场”层次分明的繁育体系,加大品种引进选育。中阳县建设存栏1万头原种猪场,达到年提供10万头二元母猪产能,其他县适度建设一批种猪扩繁场,力争2022年底生猪良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  

园区规模化。鼓励有意愿的农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引导传统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方向转变。引导养殖场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实现最佳规模效益。

生产标准化。完善生猪养殖的品种标准、养殖标准、产品标准,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发展绿色、有机产品,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装备机械化。要消杀防疫、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做到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设施装备配置与养殖场建设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适度规模养殖相配套。

管理信息化。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屠宰加工监控、统计监测及产品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全环节可追溯的行业管理平台。

金融助力五管齐下

小额信贷强农户。鼓励邮储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为中小养殖户提供小额信贷。

合作基金促投资。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

流动资金强链条。农行要创新“乡村振兴贷”模式,解决好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养殖场流动资金贷款。

保险托底强保障。落实好现有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政策,探索建立生猪生产风险基金。

政策金融促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金融部门、龙头企业及社会资本投入生猪生产。

循环利用五种模式

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模式。借鉴长治依托大规模养殖场或第三方粪污处理企业,对粪污进行集中收集,通过建设大型沼气工程,达到沼气发电、供暖,沼渣生产有机肥,沼液通过农田利用。

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对于大规模养殖场,集中收集并通过氧化塘贮存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

异位发酵床模式。对规模养殖场,粪污通过漏缝地板进入底层或转移到舍外,利用垫料和微生物菌进行发酵分解后还田。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对于有配套农田的规模养殖场,养殖污水通过厌氧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配套建设肥水输送和配比设施,实行肥水一体化施用。

有机肥生产利用模式。依托有机肥生产企业,实施粪污托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