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孝义市下堡镇绿色转型调查

□ 魏德健

习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孝义市下堡镇党委政府以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征程新阶段新格局,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克服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为重、优化产业结构,自觉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决裂,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方式告别,努力探索一条资源科学开发、产业多元发展、生态持续改善、社会和谐友好的资源型乡镇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一、工业经济抓转型———夯实绿色发展新高地。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乡镇,下堡曾经是孝义重要的煤铝基地,但是由于发展粗放,加工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单一、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重要的发展瓶颈。转型之重在产业,党委政府大打“推动减排固碳、淘汰落后产能”攻坚战,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和运行情况的监督,淘汰38支耐材窑炉,并进行环保提升改造;淘汰3个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将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指标的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实施搬迁;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施关闭。在此基础上,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为目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坚持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引导“一煤独大”向“以煤为基、产业多元”转型,从点上项目产业上升为区域规划产业,鼓励恒世鑫拓展下游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技术新的“小而精”“小而优”项目;支持华旺钙业、大正铝业、钰典建材扩大生产、延伸链条;支持金精化工提档升级,入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序列;支持利民、元金两座煤矿建设“5G+智慧矿山”;扶持金刚、兴达、瑞隆、鸿达恒耐材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升级,通过巩固、增强、提升,促进内生性产业发展,形成环境资源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特别是去年,下堡以列入吕梁市创新型经济强镇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撂荒土地、废弃土地的沉睡资源,大力开展以商引商、股权招商、乡贤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从一个发展到五个、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发展项目两个、新上马高精尖产业三个、发展中小微企业22个,呈现出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

二、农业产业抓特色——提升绿色发展竞争力。党委政府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培育绿色竞争力。在农业品牌塑造上,高质量写好“富硒核桃、地道中药材、大红袍花椒”三篇文章,用良种良法良策,让好品种实现好品质。富硒核桃逐年高接换优2000亩,提质增效4000亩。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元金、前庞沟、桃树沟、下卫底等四村建立中药材基地。在大红袍花椒挂果增收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在花椒树下大面积套种土豆,做到树上摇钱和树下淘宝两不误。在经营管理上,积极推广农业托管模式。核桃产业党支部公开遴选1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三个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融合发展,以下卫底村保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设施主体,根据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协议,整合全部农机手和农业机械统一调配,实现机械成本降低,让想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留在土地上,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目前,下堡镇以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合作社、10余户规模种养户为带动,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了以角盘垣为重点的万亩富硒核桃产业基地,以上坞头为重点的2000亩康棠中药材产业基地,以魏家沟为重点的1700亩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一乡一业一基地”的高效农业格局。

三、种养结合抓循环——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下堡镇引导农村经济绿色转型,重点是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特色养殖业向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下堡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运用粉碎加工、氨化处理和青贮等方式实现玉米秆饲料化,有效解决了养殖规模化带来的饲料需求,党委政府在稳定养殖用地、贷款担保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全面实行环评承诺制,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生态治理的突破口,采用生物异位发酵床处理猪场、层叠式笼养鸡场粪污技术,让养殖与粪污发酵分开,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特别是“官窑养猪”、“胡家窑养鸡”两个大型养殖项目已形成集种畜繁育、饲料加工和生态农业有机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形成了年出栏5万头生猪、4万头蓝狐、30万只蛋鸡、432万只肉鸡等四大养殖业,成功实现了特色养殖向优势产业的转型。

四、拓展文旅新业态———培育绿色发展新名片。红色是立德树人的响亮底色。山川秀丽的下堡,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革命“星星之火 ”遍布壮丽山水间。习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下堡镇党委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撬动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贯彻“红色+”的多形态旅游融合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红绿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方面,党委挖掘盘活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大力推进以邓小平驻地、孝义县委诞生地、115师誓师大会旧址、晋西南抗日政府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新媒体,加大营销力度,通过“以景叙史、以史带景、寓教于游”的方式,形成以“星火燎原、英雄壮举、艰苦卓绝”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坚持红绿并举,与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南山公园共同打造研学基地,在场地上互补互动,发展农耕体验、户外拓展等农业旅游新业态,形成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五、生态建设抓突破———打造绿色发展新气象。转型之本在环保。党委和政府践行“大环保”理念,完善环保工作机制,与农业、水利、矿业、治超等领域执法力量沟通,强化制度监管、联合执法行动。针对企业散乱污问题,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行动;针对盗采国家煤炭资源,深入开展打击私挖乱采专项执法行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整治。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党中央的生态补偿制度,开启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去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7500亩、提质增效林1万亩、生态修复林3000亩。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生态振兴的当头炮,以下堡河流域为整治重点,从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做起,强化各村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处理长效机制,治理了下堡、昔颉堡两处违规垃圾填埋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守护美丽乡村”志愿服务,时刻维护“抬头见青山、低头看绿水”的优美环境。

六、基础设施抓提升———建设绿色新城镇。党委政府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下堡新区基础设施,全面推行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工程,实现新区供气、供水、供热、道路硬化全覆盖;建立乡镇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住房保障体系,解决600多户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加强与锦江集团和蓝丽集团合作,深化日处理500方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下堡河清淤疏浚专项行动。借力汾石高速,合理规划沿线村庄布局,支持官窑、昔颉堡、下卫底等村庄在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体验,观光农业、民宿经济,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拓展文旅服务规模,连续8年举办下堡河流域文化节,深化“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文明镇、16村被评为孝义市文明村,邀庄被评为山西省文明村。

以绿色生态产业为基础,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撬动生态环境建设,是下堡镇绿色转型的经验。但下堡的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环境整治仍需加强,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统筹协调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脏乱差面貌没有根本改变,村内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在改善人居环境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乡村振兴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也要留得住乡土人才,成为农村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农业面源污染还是薄弱环节,由于畜禽粪污治理过于集中,如何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也需要政策支持。今后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绿色转型。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需要久久为功,因此要全面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从厕所的绿色环保改造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导致的环境问题,因村制宜,打造美丽乡村。

二是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细落小,落到实处。“国家要环保、企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一直是困扰资源型乡镇的现实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政府要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为标准的中小型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引导中小型企业集中集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上下游产业紧密联系的产业群体;按照内部融合、交叉融合的生态循环要求,促进中小型企业从粗放式增长,平面化竞争向集约化发展,立体式分工转型。

三是针对目前畜禽养殖场数量较大、规模扩大,应尽快建设污水化处理厂,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入手,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粪污处理能力。

四是推动转型发展,要解决维护宜居环境与村民向往现代化生活的矛盾,保护乡村的原真性,以亲近自然为开发理念,改造农村旧房,建设红色主题民宿,打造更具深度的乡村体验之旅,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栖息家园。

(作者系孝义市下堡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