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必须坚定不移加快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新发’、新兴产业‘插柳成荫’、第三产业‘茁壮成长’,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蓄势赋能!”高质量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上下要深刻理解转型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按照市“两会”的部署,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做好谋划、引领、推动、服务工作,让产业含金量含新量更高,动能更强。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金光大道。过去五年,我们牢记嘱托,围绕转型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千方百计培育和引进人才,激励和推动技术攻关,传统产业历阵痛而获新生,新兴产业渐成气候。2021年,在煤炭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非煤工业同比增长24.2%,超过煤炭工业增速19.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7%,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实践证明,转型发展之路就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光大道。认准了的路,就要坚定走下去。
坚定走好转型发展之路,要察大势,自觉融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寻求最优解;要重实效,以超常思维不拘一格引技术、引人才、引项目,为转型插上腾飞之翅;有大格局,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让传统产业实现重塑,新产业形成集群,服务业提质增效,跑出转型蹚新路的加速度。
推动传统产业“老树新发”,提高含金量。煤、焦、铁、铝、电五大传统产业,是吕梁走向未来的“家底”,要聚焦内涵集约发展,做大做强这五大战略支柱产业,重塑发展优势。传统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仍是我市最大的发展优势,要依托传统优势,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入,植入创新元素,加快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绿色低碳改造,采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等模式,使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在产业规划、产品研发、对外合作等方面重新定位,助推传统产业“华丽变身”。
推动新兴产业“插柳成荫”,提高含新量。氢能、白酒、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文化旅游五大新兴产业,是吕梁转型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其做大做强。要培育真正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冠军企业,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法宝,我们必须不舍昼夜、抢滩占先、创新引领、做大规模,加快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把项目、人才、市场吸引过来,加快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推动第三产业“茁壮成长”,深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能够产生“1+1>2”的效应。今年我们要聚焦高端融合发展,全力推动四大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发展,争创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个数据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会展业,不断做大会展经济,助力白酒、干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依托“中国淘宝镇”杏花村镇打造区域电商物流集散中心,引导更多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升级改造传统商圈,布局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不断培育人气活跃、亮点突出的消费集聚区。
无论是对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还是培育新兴接续替代产业,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融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借势借力,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促进本地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坚持开放人才观,最大限度引、留、育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中,我们要牢牢扭住产业转型这个“牛鼻子”,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我市各项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奋力开创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