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它体现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层面,融注于物质遗存、机制行为和文化艺术形态当中。红色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成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
作为革命老区的吕梁,拥有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吕梁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在吕梁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吕梁红色文化的长城,是由党领导吕梁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所创造的彪炳天地的业绩、所谱写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熔铸而成,一砖一石,历久弥新。
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吕梁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境,辖区内十三个县市区都有红色文化资源,各类红色文化遗址共有265 处。
二是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众多,但相对集中分布,如石楼、柳林、临县、兴县沿黄河四县就集中了大量遗址和景点。
三是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的遗址、场馆等,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等。不仅如此,在战争中涌现出大量红色人物及故事,为红色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吕梁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素材丰富而多彩,形象久远而永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八路军将帅在吕梁山戎马倥偬之间,写下许多首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光辉的珍贵诗作,成为展示老前辈、老八路战斗风采和人格魅力的精品之作。马峰、西戎合著的《吕梁英雄传》,通过康家寨民兵力量的发展壮大,与日寇、汉奸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反映的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现实生活,是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战中的缩影与轮廓,这也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下吕梁全民抗日的长篇小说,从1945年连载开始一直到众多知名出版社重印,成为了抗战文学乃至红色文学的经典。
二、吕梁老区的红色革命历史
回望那段吕梁人民在血与火中铸就的伟大抗争历史,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浴血奋战的沙场将士、毁家纾难的仁人志士……悉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抚今追昔,英雄的吕梁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代代传承、拼搏奋发的吕梁精神,成为激励吕梁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吕梁以其优越的战略位置和山西建党建军建立苏维埃政权最早的地方之一,成为党中央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首选之地。
吕梁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的“落脚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大西北建立起来。同时,又面临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有了“落脚点”之后,如何再造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争取迅速对日作战。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决定东征。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13000余人,东渡黄河,发动了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足迹遍及吕梁13个县市区,红军东征期间,歼敌13000余人,扩军8000余名,筹集军费50余万银元,建立党群组织25个,创建苏维埃政权64个,在三晋大地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红军东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初试建立抗日根据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为中央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东征为后来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吕梁是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根据革命形势需要,1947年3月30日,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率领中央直属机关5500余人,到达临县三交镇。4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从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中央后委在临县三交镇双塔村的一年时间里,正处于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重要转折时期,后委在山沟里建了8个电台通讯站,向中央前委提供了各种情报,及时、准确将党中央的命令、指示转达到各地,并为陕北战场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同时对晋绥边区的土改纠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吕梁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敌后根据地、晋绥边区首府。抗战初期,八路军第 120师、第 115 师先后挥师进入吕梁,建立了晋西北、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以贺龙、关向应(后为李井泉)为首的第120师师部,后组建晋绥军、晋绥野战军,以岚县、兴县、临县为指挥中心,斗争长达10余年之久,创建了晋绥革命根据地,南北纵长1000余公里,东西横广250余公里,面积33万余平方华里,人口322万,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给华北敌人形成严重威胁。吕梁所辖区域成为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成为华北、华中、华南等革命根据地同党中央联系的唯一通道,成为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天然屏障。吕梁兴县蔡家崖村,曾是中共中央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晋绥分局、八路军120 师和晋绥军区、晋西北行政公署所在地,作为英雄的圣地、革命的摇篮,当时被誉为“小延安”。毛主席从这里走向西柏坡,领导中华儿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三、传承吕梁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吕梁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的牺牲和作出最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吕梁红色文化的突出主题和鲜明主线。
(一)树立爱国情怀,培育斗争精神
祖祖辈辈沿黄河边生存的吕梁先民们在与黄河灾害抗衡过程中,磨砺了百折不回的意志,锤炼了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斗争品格,同时也把忧患意识根植于心,激励着人们不断觉醒和奋发图强。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吕梁人民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满腔忠勇与热忱。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晋绥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均诞生于吕梁,吕梁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也在吕梁汾阳建立,成为吕梁最早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中共组织。先后有50327位八路军战士和113800余名老百姓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功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后人缅怀先烈、汲取力量的红色财富。
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下,吕梁人民意识到家国情怀的真正要义。战争唤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淬砺了吕梁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誓死不当亡国奴”,在抵抗侵略的过程中升华了民族精神,开创了全民抗战、举国鼎沸、众志成城的抗战格局,树立起中华民族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
爱国主义精神在吕梁抗战中得以最生动最集中的展示,由此吕梁成为全国注目的地方,成为风云际会、英才汇聚的地方,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冒着战火硝烟奔赴抗日战场,施展报国之志让青春闪光的地方。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之魂,最深沉、最宝贵。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今天,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家和爱吕梁统一起来,铭记红色历史,以吕梁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为荣耀为自励,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励精图治,再铸吕梁新的历史辉煌。
(二)铸就英雄气概,发扬拼博精神
吕梁这块红色的英雄的革命热土,涌现出众多著名英烈和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吕梁革命英雄谱在中国革命史册上闪射着耀亮的光辉。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晋绥边区政府旧址、120师诞生地、红军东征纪念地、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创作地、临县南圪垛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地等,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是吕梁红色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毛泽东、彭德怀、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保卫着黄河,保卫着延安,无数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忠烈爱国的慷慨悲歌!
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孕育了吕梁儿女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吕梁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涌现出红军早期领导人贺昌、红军东征牺牲在吕梁的刘志丹、巾帼女杰李效黎、被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女英雄刘胡兰、兴县农民银行的创办者刘少白、“一身赤胆为革命”的张叔平、兴县开明绅士牛友兰等等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将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些英雄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吕梁的的骄傲。如今,山河无恙,英雄的故事却从未断绝。后来人将英雄气概淬炼成拼搏精神,在新时代,依旧展现出令人动容的风采。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一代一代铭记吕梁革命热土是用英烈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一代一代传颂英雄,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三)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情怀
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晋西北由于日寇的进犯,形势岌岌可危,局面非常混乱。为了改变晋西北人心不稳、秩序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120师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率领师教导团和政治部大部共700余人到达岢岚,组成工作团分赴兴县、岚县、偏关等地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吕梁人民纷纷响应,积极行动,抵抗侵略者,誓以热血洒疆场。
吕梁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东征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3000余名;抗日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5.4万余名;解放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1.5万余名;其间,八路军第120师暨晋绥军区部队牺牲1.4万余人,负伤3.2万余人(其中牺牲旅级干部6人,团级干部81人);民兵伤亡2459人;人民群众惨遭杀害计11.38万人(其中有2万余吕梁百姓)。
据相关资料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共交纳公粮1686.35万公斤。当时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边区支援中央经费的70%,其中1943年上缴中央的经费甚至占到了吕梁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1946年到1948年,晋绥边区先后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等计76172.93亿元边币,折算为人民币计7.6亿余元,占到了边区财政总支出的73.65%;支援陕甘宁边区粮食2880万公斤。吕梁作为晋绥边区的腹心地区,承担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经、物资支出的主要任务。英雄的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胸怀理想、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体现得十分突出。哪里环境最险恶,哪里斗争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冲在前头,不惜牺牲自己。共产党员、党的干部与老百姓生死相依、同甘苦共患难,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革命战争年代培育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奋斗,为了崇高信仰甘愿奉献一切,在追求理想中实现人生价值,把理想信念作为最大力量支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吕梁人民与我们的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绘就了辉煌壮阔的历史画卷。吕梁人民从亲身感受中认识到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义无反顾跟党走。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可比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逐梦新时代,就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在担当实干中践行初心、赢得民心,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躬身实干,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四)弘扬吕梁精神,实现复兴伟业
黄河文化孕育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战胜万难”的吕梁精神。这是吕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吕梁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所造就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的吕梁英雄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反映了吕梁人民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2017年6月21日,习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主流文化——黄河文化,体现出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九曲回肠但勇往直前的黄河水滋养了吕梁儿女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敢于登攀的精神气质;巍峨高耸、绵延起伏的吕梁山,塑造了吕梁儿女高山仰止、坚毅果敢、艰苦创业的优良品格。
战争年代凝结成的吕梁精神,为三晋大地英雄儿女救亡图存指明了方向,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吕梁人民及时解放思想,顺应改革的大潮,又一次完成了与时俱进的壮举,成为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开路先锋。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唱响全国,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数谷吕梁”蹚新路,智赢未来促转型,吕梁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吕梁速度”。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吕梁面临的任务考验更加艰巨严峻,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吕梁精神为吕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设新吕梁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所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成为历史的需要、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
因此,吕梁精神是一种革命情怀,一种奋斗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的今天,吕梁精神仍然饱含它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它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本色,一种精神状态,成为吕梁人民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精神力量。
总之,历史与现在和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凝结成的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和新的时代贯通,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吕梁红色文化给我们增添了历史自信心和历史自豪感。我们要大力弘扬吕梁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感召人、激励人、引领人,凝聚强大正能量,使之成为吕梁振兴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