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电动自行车安全·特刊

将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进行到底

□ 本报记者 罗丽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动自行车已然成为人们出行代步的重要工具。根据市交警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户数量已达到409950辆。但是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电动自行车在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颇为突出,在为群众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值得进一步关注。也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增加了新的课题。

“一盔一带”守护生命安全

2021年1月1日,我市正式实施《吕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对全市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管理、改装、停放等作出明确规定,从源头上推动电动自行车的规范使用和依法管理。

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逆向行驶、闯红灯、未成年人骑行、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的管控力度,以阻止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发现一起、阻止一起、教育一起。

一条细细的安全带、一个小小的头盔,看似不起眼,遇到危险时却能起到大作用。去年以来,全市公安交警认真贯彻执行《吕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深入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活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直属大队按照分管领导带领科室主动深入市直系统、离石区各大口单位、市(区)直各大口管理部门,送法上门,送《倡议书》上门,通过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吕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鼓励干部职工积极支持配合交警部门工作,除自己骑乘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进行注册登记,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外,督促、教育亲朋好友,社会群众骑乘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车辆注册,人员佩戴安全头盔。宣传活动中,共发放倡议书1.2万余份,签订骑乘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戴安全头盔10万余份。在推动守护行动的宣传发动、路面查纠、违法处罚的同时,市交警支队还开展了“共享头盔”免费出借服务,在市区安置了20个共享头盔免费出借点,共计投放共享头盔7865余顶,帮助因着急外出或一时疏忽而忘戴头盔的群众化解交通风险,构筑交通安全屏障。

十字路口语音提醒、交警上路现场劝导……2021年以来,我市公安交警部门开展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让不少骑乘人员增强了戴安全头盔的意识,马路上戴头盔的市民多了起来。

3月15日,星期二,中午12时,记者来到市区滨河路、永宁路等人流较多的路段。正是下班高峰时段,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骑电动车的市民基本都佩戴着头盔,交警也不定时在路口抽查。

“我们是公司硬性要求的,而且头盔是我上班的保命盔。”一名正等待红绿灯的外卖小哥说。

“主要还是习惯和意识问题。虽说戴上头盔有时会弄乱发型,但考虑到安全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佩戴头盔。”37岁的张女士经常骑电动车上下班。在她看来,电动自行车速度快,戴头盔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

随后,记者走进位于市区荣宁市场的某品牌电动车专卖店里,店里有头盔在售。其中,有全盔设计,也有半盔设计,价格为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考虑到安全问题,碰到选购电动自行车的顾客,一般都会提醒加购头盔。”店员张女士介绍说,很多时候,头盔也会当赠品送给顾客。

“交通安全无小事,安全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来说,是遭遇交通意外时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二中队队长高建安深有感触地说。目前,我市公安交警部门采取“定点查处+巡逻管控”的方式,加强

疏堵结合 停放充电“有规矩”

长期以来,电动车不当充电常常诱发火灾事故,成为居民楼的一大安全隐患,也成为小区管理的一大难题。《吕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建筑内的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禁止停放电动自行车,禁止违反安全用电要求乱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同时指出,公共场所、单位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者负责区域内电动自行车停放秩序和充电安全管理,从法规层面赋予了物业公司一定管理权限。

离石区滨东花园小区,在一个个蓝色顶棚下,一辆辆电动车停得整整齐齐。小区物业经理任建宁介绍,滨东花园约有300户住户,原先没有安装电动车充电桩的时候,有不少居民会把电动车停回家充电,或是从楼上“飞线”充电。“要是发生突发火灾事件,后果不堪设想。”任建宁说,考虑到安全隐患,物业公司在地面陆续设置了120多个集中充电桩,引导大家把电动车集中停放和充电。

“之前看过不少关于电动自行车着火的新闻,现在小区安置的充电桩可以随时进行刷卡充电,花1元钱能充6个小时,既方便又安全。”滨东花园小区居民符女士说。

记者在走访中也看到,虽然不少小区内都实施划定了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域并安装了充电设施,但是一些小区加装的智能充电桩相对于小区大量的电动自行车来说还是太少。尤其是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没有正规的充电设施,一些住户还是会在家门口安装插座或从窗口拉出电线专门用于电动自行车充电。记者发现,这些电线末端的插排有的固定在窗台下并用塑料袋包裹起来,有的则被放在剪开的可乐桶里,一旦下雨,插排难免会出现进水现象。

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记者从市住建部门了解到,为了防范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或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市住建局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应对,推动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对于新建居住区项目,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将纳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明确充电设施配建比例。同时鼓励物业公司因地制宜,按照群众实际充电需求配建智能充电设施建设,有效防治因电气火灾引发的安全事故。

“电动自行车一旦起火燃烧,30秒后,火焰温度达到310摄氏度,室内温度达到120摄氏度,有毒气体覆盖整个房间。”市消防救援支队张文兵介绍,考虑到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发生地点和发生原因,市消防救援支队持续开展对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推动将消防车通道建设、老旧小区消防安全治理、智慧消防建设等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

文明有序的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名片,也折射出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交通管理规则已经制定,需要每参与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共同守护平安、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