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提倡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缴纳养老储蓄、健康储蓄……”连日来,临县丛罗峪镇各村的“大喇叭”会定时定点响起来,播报移风易俗的相关内容,成为唱响文明新风的最强音。
“大喇叭”是丛罗峪镇为推广移风易俗理念而使用的宣传方法之一,也是临县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以来的亮点做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临县紧盯“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目标,坚持推进移风易俗与山西省文明县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乡村振兴三个有机结合,抓实思想教化、宣传引导、文化渗透、典型引领、基础建设、制度夯实六项工作,建强领导、运行、督查机制,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
这一工作思路被形象地称为“1363”工作法。在具体工作中,临县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抓好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移风易俗等文明市民教育行动,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推动山西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目前,临县全县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04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活动宣传等措施,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积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文明新风尚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是做好思想工作。临县编印了《临县移风易俗宣传手册》,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农村宣传文化员等力量,利用农民夜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常态化开展思想教育。同时,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县融媒体中心通过县电视台、应急广播以及抖音号、快手号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发挥好正面宣传导向作用。县文化旅游局、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秧歌、三弦书、小品等移风易俗文艺作品,通过传统文化文艺渗透群众思想意识,引导群众移风易俗。通过选树移风易俗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以点带面,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稳步推动公墓、殡仪馆等建设,为移风易俗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县纪委及时出台相关移风易俗制度,抓牢“关键少数”,引导“绝大多数”,狠刹攀比歪风。
工作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看工作机制扎实不扎实。临县在成立县委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好“一约四会”作用,形成横纵全面贯通、党政齐抓共管、市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村、社区制定并贯彻婚丧事项操办章程、标准,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要求纳入文明县城创建日常巡查的工作范围,在巡查中发现存在乱烧纸钱、违规设置充气拱门、占道大操大办等情况的,及时予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