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临县

《传统临县三弦书唱本合集》出版发行

本报讯 领略非遗风采,感受文化内涵。近日,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五批“四个一批”人才张林峰编著的《传统临县三弦书唱本合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合集的出版发行,为临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喜可贺!

1980年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张林峰,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就辍学走上街头,以修理自行车为生。然而生活窘迫并没有阻挡他自强自立的决心,也因为他热爱学习、思想上进,200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通过函授学习在山西省委党校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多年来,张林峰业余爱好三弦书并在恩师康云祥的谆谆教导下,曲艺水平不断提高,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后来,因张林峰从事业余宣传工作成绩突出,被破格聘用在县文化局工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林峰外出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就更多了。从 2014年参加山西省群星奖创作培训,到 2018年的群众文艺创作(戏剧)高级研修班,他先后共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10多次, 创作发表各类文艺作品60多件。 其中, 地方小戏 《过年》入选《2018年全国戏剧与评论高级研修班作品集》,自编自唱临县三弦书《说说咱的新农村》荣获“2012年山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员技能大赛” 三等奖, 临县三弦书 《林大嫂住院》 、临县道情小戏 《假离婚》 等10个作品先后荣获 “吕梁市戏剧剧本、小戏小品、曲艺、歌词征文评奖”一至三等奖,参加省市调演及下乡宣传演出1000多场,获得省、市、县表彰奖励50多次。2019年3月,张林峰被授予山西省2018年度“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同年7月入选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五批“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张林峰说,临县曲艺的发展现状青黄不接,面临严重断层,自己更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决不能让这些珍贵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消失。特别是2018年以来,张林峰在担任临县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股长的同时,又担任安业乡前青塘村第一书记,两个岗位的工作量都很大,节假日、周六日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但他深知要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别人下班后,正是他专心创作和整理作品的时间,中午也很少回家吃饭,晚上十点回家已成为常态,饿了就用干馍馍充饥,熬成了近视眼,累出了颈椎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张林峰整理出传统临县三弦书脚本60关约60万字。张林峰认为要想把临县曲艺传承下去,就必须做出更大的成就,树起一杆旗来,这样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2020春节之际,张林峰的曲艺集——《说唱咱临县》第二本大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山西文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现任临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群办主任、临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文化股股长的张林峰,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临县三弦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五批“四个一批”人才,中共吕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吕梁市第四批、第五批特聘重点创作员,吕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临县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2011年,临县三弦书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临县三弦书的抢救与保护尤为重要。张林峰介绍,临县三弦书的价值体现可归于两部分内容。一是知识传播。通过人物故事来传播民间文艺和传统文化。二是教化众人。传统临县三弦书故事,类似于“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时刻提醒人们“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所以它更能寓教于乐,道德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80后文艺工作者,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张林峰表示,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集整理原有资料,并将口耳相传的临县三弦书段子,整理成文字唱本编辑出版,以便于后人研究。这项工作虽然非常繁重辛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要坚持下去,用自己有限的精力,为后人留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临县三弦书,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

(刘生锋 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