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构建长效机制 完善基础保障

我市加强制度保障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乡村振兴以来,在发展红枣产业的基础上,临县罗家山村依托资源禀赋,建成了山西罗家山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五味枣餐生产项目,肉牛养殖基地规模已达到300头;投资170万元,建成容积1938.5立方的机械预冷库。2020年,该村仅红枣专业合作社就实现分红75000元,收入除分红外,还用于投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卫生、支柱产业振兴等。

这正是脱贫攻坚完胜以来,我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生动事例。如今该村通过合作社筹集资金近1000万元,打通并绿化了248省道薛家圪台段到罗家山的3.6公里村通公路,拓宽并硬化、绿化了一公里村内主街道,修建了红枣文化广场、洞藏枣基地、打造了6个文化小院和两处民宿,村内水、电、暖、通讯设施一应俱全。

去年以来,全市聚焦政策延续、机制体制,紧盯防止返贫致贫、产业扶贫持久发展,在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做到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我市全面启动“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编制,围绕建设“四个吕梁”、实施“四三战略”、打造“九大基地”重大历史使命,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下,以巩固脱贫成果为主,以59万建档立卡脱贫户和1.3万边缘易致贫户为主要对象,坚持项目为王,提出乡村振兴政策安排。

全面构建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防贫制度机制。制定出台我市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四不摘”要求,持续跟进落实帮扶措施,继续保持现有政策不变、责任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帮扶措施有力。实施“一户一案”。对未脱贫人口进行逐户、逐人分析研判,制定对策措施,落实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开展“一码清”动态监测。利用“一码清”平台,重点对“两类户”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跟进帮扶,确保全市“两类户”预防性帮扶措施覆盖率达到100%,确保无返贫和致贫人口。推行“保通”兜底保障。大力推广包括产业、人身意外、健康及重大疾病、金融、保证险等险种的“一保通”扶贫保险,“一户一单、一单通保、一保到底”,实现农户全覆盖。跟进临时救助保障。实行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返贫人口按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截至目前,共救助1273人次,平均救助3435元/人次。

持续完善农村薄弱地区基础性保障。把持续完善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推动要素投入、公共服务等持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着力补齐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等发展短板。年内全市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1731公里,投资96亿元,目前已全面开工,完成199公里,完成投资3.2亿元;全市3360个村卫生室在全面达标验收基础上实施巩固提升,311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投入使用。

探索巩固脱贫成果的持续性产业与政策措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持续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以“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建设为抓手,做优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培育10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引进10个全国一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50个转型投资企业、扶持100个市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二是继续实施富民技能培训。依托“吕梁山护工”品牌,抓住“培训、持证、就业”三大关键,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从今年开始到“十四五”末,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劳动力普遍进行一次专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群众持证上岗。三是全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全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十户联体”等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吕梁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65个乡镇(街道办)6497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