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四力”,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首先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强起来。当前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新闻记者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紧紧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固本强基、锤炼队伍,更好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没有硬功夫、真本事,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新闻记者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练好“四力”上下功夫。
一、脚力功夫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新闻记者,采访任务重,内容繁多,但是脚力功夫要走的长、走的远、走的深,用脚丈量广袤大地,只有深入基层走起来,动起来,新闻采访和稿件才能活起来。新闻宣传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专业性,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政治立场,能够从始至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人民发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记者获得信息的方式、渠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只有用心去体会、深入基层、迈开脚步,才能描绘出更多感人、动人的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试想,如果新闻记者不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而是闭门造车,那读者一定看不到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文章。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就势必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了解百姓吃穿住行,不断锤炼脚力这一基本功。
二、眼力是新闻记者观察新闻的望远镜
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是多么重要,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蕴含着一个不一样的新闻视角,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好记者,就一定要学会仔细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锤炼出好眼力,从而找到别具一格的新闻角度,跳出新闻同质的束缚,找到新闻采写的那片“海洋”。对于眼力的锻炼,就需要新闻记者不仅要有开阔的眼界,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对眼力的锻炼,是为了能够准确分辨真假、是非、善恶。只有通过现象分析本质,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人们常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对新闻记者来说也是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努力奋斗、勇往直前的普通人身上都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新闻记者要善于用好、用对、用实自己的眼睛,发现现实中的各种美好。
三、脑力是新闻记者做出深度新闻的存储器
华罗庚曾经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所以,新闻记者随时随地都要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从社会的价值取向入手,思考新闻怎么样报道、怎么样刊发后引发影响,并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把促进社会进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到每一篇新闻报道之中。如此,新闻记者才可以算是不辱使命、坚守职责。新闻记者一定要把群众爱听的、群众愿意听的内容放在第一位,逐步增强自身的思维水平与思想境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舆论生态与媒体格局,通过不断创新新闻体裁、内容等,提升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抢占舆论制高点。可见,要做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好记者,要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就势必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做到预则立,厚积而薄发。
四、笔力是新闻记者伏案写作的关键所在
好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笔力,而笔力也是脚力、眼力、脑力合力的结果,并非孤立存在。笔力可以通过后天来加以锻炼,只有融入真情实感,深入基层一线,把所听所看所见所闻,进行详细记录,回过头来在编写的时候,新闻记者才可以写出让人感同身受的新闻。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记者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生活中的闲情趣事上,而是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亮点,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实践者、行动者。
综上所述,其实,不论是文字新闻还是摄影新闻,亦或是短视频新闻,都少不了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开阔敏锐、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生动表达,这“四力”一直是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是一个真正好的新闻作品中紧密联系而又统一的整体。因此,要成为一名新时代新闻好记者,我们只有在增强“四力”上狠下功夫,扎扎实实锤炼内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素养,练就新闻工作中的“十八般武艺”,做好党的喉舌,人民信赖的知音,更好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