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临县城庄镇东柏村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弘扬正气、贴心服务、加强综治、拓展就业“五大举措”,探索出一条聚人心、鼓人心、暖人心、安人心、稳人心的易地搬迁社区治理新模式。
党建引领聚人心。东柏村集中安置了10个乡(镇)86个自然村1361户4732人,是临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社区之一。一是建强党组织。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56名,支部成员5名。下设5个一级网格,11个党小组长。严格按照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要求,顺利实现“一肩挑”,新一届“两委”班子结构队伍全面提升,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100%,构建了“社区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居民代表、住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坚持问计于民,系统谋划工作举措,努力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二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搬迁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实行原乡镇党委和移民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日常工作考核以移民社区党组织为主,乡镇党委在干部任免、奖惩等事项上广泛听取移民社区党组织意见。对已在社区居住但组织关系尚未转接的党员,乡镇党委和社区党组织通过抓思想建设、学习教育、组织生活、管理服务、作用发挥等,探索建立共管工作机制。三是创新“党建+”模式。“党建+微信”,建立流动党员电子台账,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党建+积分”,建立党员“五色”动态管理积分制度,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排队;对全体居民实行积分奖励机制,通过设立“居民夜校”、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评比文明户等获得积分。“党建+物业联盟”,党支部建立快速联动解决机制,居民代表和群众对物业进行“星级化”评定,打造“红星”物业。
弘扬正气鼓人心。一是制定移风易俗居民公约。社区党支部通过建立报备机制、上门讲解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引导居民摒弃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大力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文明新风。二是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社区党支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居民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组织社区文艺爱好者,成立文艺宣传队,通过说书、弹三弦、三句半、唱秧歌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宪法进社区、义诊进社区、重阳节主题活动、国庆文艺晚会及文明户表彰等活动,营造了其乐融融、和谐而居的大家庭氛围,增强了居民邻里间的感情。
贴心服务暖人心。一是社区党支部全面实行“敞开式一站式服务”。推行“窗口式”办公,全力推动群众合理诉求“最多访一次”。党员主动上门服务摸排风险。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上门为困难老人理发做饭、打扫卫生;积极协调处理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积极与物业公司协调,妥善解决漏水、供暖不畅等大小问题150余个,及时化解潜在风险。二是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针对移民群众来自不同乡镇,生活习惯不同、恋乡情结重、矛盾纠纷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力量,解决生活生产中出现的困难问题。
加强综治安人心。一是组建网格化管理队伍。构建“支部书记(网格长)—支部委员(专职网格员)—党小组组长、居委委员(兼职网格员)—居民代表(网格辅助员)—居民”的团队架构,1361户4732人全部纳入5个大网格、33个小网格、98个微网格,形成了“一张大网、网中划格、按格设岗、人在岗中行、事在岗中办”网格全覆盖模式。二是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人大代表接访、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训,多渠道收集居民的“微梦想”“微心愿”“微诉求”。三是多举措打造平安社区。加大巡逻防范的力度和密度,组织专职巡逻队伍、社区网格员、治安志愿者、楼栋长等人员开展平安守护行动,新建社区警务室1个,“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构筑全覆盖、无缝隙排查整治防控网络。拓展就业稳人心。一是发展后续产业,家门口就业一批。因地制宜建设了50亩香菇、130亩的蔬菜大棚园区,引进食品、服装、工艺品等加工车间和生产线,可满足600余人就近就业。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一批。党支部牵线,主动联系镇域企业、合作社,召开就业对接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会,培训贫困劳动力260余人次。分类建立社区劳动力就业台账,全面掌握每个家庭就业需求和就业情况,有序输出劳动力1500余人。三是设置公益岗位,解决一批。合理设置保洁员、卫生监督员、矛盾排解员等公益性岗位,成立了专职队伍,制定管理制度。四是土地流转,增收一批。全力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项工作,合理利用搬迁村土地资源,引进项目、流转农户土地2200亩,流转村搬迁户人均增收土地流转费达6000余元。
(王富贵 王雪辉 陈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