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波
5月23日一大早,雨后的天空开始转晴,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清新的泥土味,汾阳市冀村镇东社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主任刘生齐就匆忙赶到村东头集体机动地,当看到雨后的玉米、高粱、甜瓜幼苗长势喜人,自言自语道“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预兆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今年以来,汾阳市以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资金“清化收”、农业生产集体托管、上马集体经济项目“三大行动”为抓手,扎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冀村镇东社村勇当先锋,主动承担起先行先试的责任,大力推进“三大行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
凝聚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合力
东社村位于汾阳市东20余公里处,南与平遥县境相邻,东与文水县境相邻,全村有950户2260余人,党员61名,耕地面积5900亩,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2021年村“两委”换届,冀村镇东社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为目标,选出了新一届东社村“两委”班子,实现了年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一优”。
上任伊始,东社村党组织坚持“以抓党建促发展,做老百姓信赖的村两委”的定位,从加强党支部的凝聚力为突破口,以培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认真做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础性工作;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建强网格党组织、严格执行“四议两审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扎实开展“邻里守望”互助活动,不断促进党员和群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清化收”
让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2月22日,汾阳市召开“清化收”工作推进会,要求把“清化收”工作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
冀村镇东社村及时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出台《东社村“清化收”工作实施方案》,列出攻坚任务清单和流程图,充分利用标语横幅、广播喇叭、入户告知等举措,将自查与调查并线推进,重点从口头合同、期限过长、程序不规范、要素不齐全、价格失公平、违规变更用途、拖欠承包费、违反政策法规等八方面摸排,做到以图找地、以地找合同、以合同找人、无合同写情况说明,营造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你们手上的合同,虽然有公章,但内容还有些不完善。”东社村“清化收”工作人员跟老蔚解释道。2000年左右,村民老蔚自费打了几眼井,村干部就与他签订了合同,把10余亩机动地让老蔚免费种植20余年。东社村“清化收”工作组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群众、不激化矛盾的处理方式,通过上门做思想工作和发动其亲属讲政策等方式,协商妥善解决。
“长期种着集体的地,不缴费或少缴费的,大伙儿都看不惯,早就希望管管。这回好了,‘清化收’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开展“清化收”工作中,东社村严格按照“图斑对比、实地测量、地类鉴定、规范发包、费用收缴”的工作程序,依靠土地确权图斑、村委自查登记台账,通过实地比对、测量,摸排出问题合同270份。在进行土地征收时,该村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双保清收法”,动真碰硬,剥茧抽丝,在对矛盾争议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由村“两委”干部对“观望户”实行包保清收,由村党总支书记对“困难户”实行包保清收,挨家挨户讲政策、讲形势、讲前景,同时设立征求意见箱,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张榜公示,确保准确无误、群众认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以朴实的为民真情赢得了所有村民的认可,实现了村集体利益的完整“归仓”,收回村集体机动地1000余亩。
此外,该村还通过建立资源性资产台账,将收回的土地逐块进行登记,引入土地竞价机制,以交定金的形式公开竞标,将500余亩机动地重新发包,签订承包合同55份,村集体经济收入历史性地突破140万元,增长27倍。
“生产托管+项目建设” 助力集体经济滚大雪球
2021年,东社村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生产托管4700亩,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架起衔接的桥梁,有效激发土地“钱”力,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明显效果,村集体经济增长5万元,农户每户增收1500元。
为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今年起,对农户的5500亩确权承包地,围绕“耕、种、管、收”等环节实行农业生产集体托管,让农户省心省力又增收。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对已收回的零星碎片机动地与农户的承包地合理调整,形成370余亩连片种植区,由集体耕种;村党总支正在酝酿利用“清化收”收回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秋收后实施秸秆青贮项目。通过开展“三大行动”,可推动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230万元以上,增长4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