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

筑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四梁八柱”

□ 赵书敏 张月丽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立起宏大的创新大军,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是新时代提出的新使命。如何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公民持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让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准的公民引领我市文明城市的创建?

近日,市政府印发《吕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方案》着眼于发挥科普全面价值、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从目标任务、政策保障、组织领导、机制体系、实施路径等方面编制完成。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科普事业工作架构。起草部门表示:《方案》为确保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落到实处立柱架梁,较之以往,这个《方案》凸显了许多新理念和新举措。

绘就新蓝图

实施全域提升

《方案》制定了硬性指标: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5%,形成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良好科学文化氛围,为加快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创新氛围。公民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基础进一步增强。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新格局。开展科学素质国际交流,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科普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工作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过去的15年,我市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通过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共建,全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由2015年的5.27%提高到2020年的8.1%,为吕梁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次制定的《方案》,系统思考了新时代的变化及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自觉肩负起了提升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的新使命。

拓展新领域

“五类人群”均衡提升

《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针对五类人群重点发力,将原来的四大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调整为“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其中,产业工人和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首次写入《方案》之中。产业工人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包括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终极目标。老年人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包括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把产业工人和老年人纳入科学素质提升范畴,是谋划面向未来挑战的应对之策,目的是推动科普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市科协主席薛保平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021年12月1日,由吕梁市教育局和吕梁市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交口县二中,机器人表演、乒乓球机关枪、泡沫火焰、超级肺活量、拔河比赛、大象牙膏等趣味性实验活动,令学生们体会到科技魅力和趣味,发现生活中的科技美。这样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在我市已是常态。《方案》提到,未来五年,将通过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等多项举措,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方案》把乡村全面振兴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为主要内容,让农民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带头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方案》给出的描述是,进一步强化这两类人群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构建新格局

“目标——路径”联动提升

建设自己的传播平台,占领科技信息主阵地,引领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大众对新兴科技的需要,在科技与大众生产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科普吕梁”微信公众号平台自2018年9月创办以来,共发布955期、4094条科普信息,连续三年举办吕梁市公众科学素质科普知识网络有奖竞答活动,参与答题人数43.7万。“科普吕梁”微信公众号被山西省科协评为2021年度山西最具影响力科技传播平台。

为提高科普供给效能,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方案》中提到,“十四五”时期,吕梁将实施5 项重点工程,同时,给出了明晰的实施路径。

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通过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通过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发展规划,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增加基层科普设施总量,完善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快市级科技馆建设,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

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实现基层科普服务精准推送,打通“最后一公里”,显著提升了基层科普的工作能力和实效性。

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通过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等形式,搭建我市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切实增加我市科技创新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公民的科学素质问题既是学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是与时俱进的。“十四五”《方案》遵从了供给侧改革与多层次、多类型“目标——路径”联动的行动体系建设两相呼应的方针,是一个切合我市实际的成熟的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