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莫让农业劳动课沦为“纸上谈兵”

□ 许贵元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农业生产劳动正式纳入劳动课。不少“60后”“70后”“80后”网友纷纷点赞:“记忆中的劳动课又回来了!”

把农业生产劳动课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非常必要,合乎国情,切合实际,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4亿人口构成中,有近10亿为农民。农民不仅是历史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当今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民兄弟在我们社会主义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是最可尊、最可敬、最可爱的社会群体。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青少年远离乡村故土,奔城赴市谋求其它职业,脱离了农村和农业生产劳动实践,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忙死受累的“苦差事儿”,是“没出息”的卑贱职业,从而逐步养成了远离劳动、不爱劳动、厌烦劳动的不良习惯。笔者每次下乡调研都能亲眼目睹,当今,农村下地干农活的大都是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我曾在收秋的现场跟一位老农闲聊时,他苦不堪言地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下地的,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们,休假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尤其是农忙时节,回家也是想法躲着劳动。当然,这与父母的宠爱有直接关系。脱离了劳动实践的年轻人,自然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也渐渐淡化了,甚至“看不起”农民。

如今,倡导不忘“乡愁”,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提示人们不要忘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理念。

把课堂搬到乡村和田间地头,让青少年在泥土和汗水中亲身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能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多种劳动技能,还有利于增进他们对农业农村的情感,树立起尊农爱农敬农的价值理念。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抓好教育方案的落实,切实做到“落地生根”,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机制,防止留于形式的“纸上谈兵”。二是提倡“现场说教”边学边干,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三是聘请一些爱农民、懂农业、会管理、有丰富劳动实践经验或“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专家和乡贤人士,开展“现场授课”和“面对面指导”,让年轻人学会和掌握劳动技能和本领。四是有关部门要与农村乡镇村搞好衔接,可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劳动课“固定基地”和“联系点”,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劳动实践活动。五是制定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科学考评体系,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乡村、亲近农民,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以天地为课本,以自然为老师,以劳动为锻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新观念,在亲身实践中体味新时代热爱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争当“新型职业”的新型农民,撑起“三农”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