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语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论述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出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关心关爱教师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市教育局积极探索和创新关爱激励教师的新模式、新做法,制定出台师德师风正负面清单,既引导教师忠诚履职、爱岗敬业,又引导广大教师提高修为、规范从教,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全市广大教师对标师德师风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2021年10月27日,经过层层评比推荐,市教育局命名151名教师为“吕梁市师德标兵”称号,他们师德高尚、师能精湛、成绩突出,展示了新时代吕梁教师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誉。为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推动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决定将“吕梁市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在《吕梁日报》、吕梁教育云平台公众号进行专题报道。希望全市广大教师以“吕梁市师德标兵”为榜样,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人人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吕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 局长 赵雪宏)
撑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记柳林县薛村镇焉哉小学校长赵美燕
焉哉村是柳林县薛村镇的一个小村,仅300多口人。村里的焉哉小学却有300多在校学生。2021年,焉哉小学在县统考均分进步3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30人,获得满分奖的学生达到31人,王艳梅老师所带一年级的数学班均分位居全县第一。在校学生由2019年的66人增加到现在的300余名。周边薛村镇、石西乡、高家沟乡、三交镇、穆村镇、陈家湾乡等地的家长还也争着抢着送孩子到焉哉小学上学,甚至柳林县城的孩子也放弃条件优越的县城学校,跑十多公里来焉哉小学上学。但是,由于校舍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室、学生宿舍、厨房餐厅占了学校的所有房间,7位校领导和20多名教师分别挤在两间临时搭建的简陋的活动彩钢房里办公,每间不足10平米。焉哉小学成为柳林县窝在山沟沟里的名校,狠狠打脸了农村学校空壳的说法,改变了农村小学生源外流现状。
家长任连连说,焉哉小学的兴盛离不开赵美燕校长。
无悔抉择 舍身教育
赵美燕2002年毕业于离石师范,分配到薛村小学任数学老师,后来又兼班主任。2002年又到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深造,2006年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毕业时,她已经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证书,有好多太原的会计事务所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月工资能赚到3000多元,而且前途一片光明。而回到柳林当老师每月只能领1800多元。但是,赵美燕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义无反顾又回到了原学校柳林县薛村镇薛村小学,继续当了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赵美燕说,她山西财经大学的许多同学,现在是大公司的财务总监、或者是财务公司的合伙人,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也有。但她选择当一名老师,无怨无悔。
临危赴任 贴钱办学
2018年,已经从教16年的赵美燕,在薛村镇中心校的推荐下,调任焉哉小学任校长。当时,焉哉小学象许多农村小学一样,学生严重外流,仅有学生66名,濒临关门倒闭。
赵美燕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扑倒身子挨门逐户家访,了解生源流失原因,虚心请教村民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与学生家长交朋友。
经过家访调查,认真梳理,发现生源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教学质量比不上城市的学校好。学习比较优异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一窝蜂似的涌向城市里的小学,剩下的学生要么是基础太差,要么是家长不够重视与配合,老师失去了信心,家长失去了信任。学校走入了教学质量越低,学生越会外流,学生越要外流、老师教学越没动力的怪圈。
面对这样的窘境,赵美燕校长并没有退却。她把儿子交给了婆婆照看,自己24小时吃住在学校。
放学后,她把十几个成绩差的学生留下来,整晚整晚的给孩子们补课。后来,愿意补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动员其他老师参与。又不多赚一分钱,老师们当然不愿意。有的说没人给孩子做饭,有的说没人接送孩子上学。了解到老师们真实困难后,她自己掏钱买菜,做好饭后让老师带回家给孩子吃,或者把孩子接到学校,请生活老师帮忙照顾,让老师安心在学校给学生补课。陈雪梅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她的孩子在柳林县城的实验小学上学,如果给学生补课,孩子放学后就没人接。为了能让陈雪梅老师能给孩子们补课,赵美燕承担起了接陈雪梅女儿放学的任务,每天开车十多公里,放学时准时等在实验小学校门口。
2018年的第一学期,赵美燕校长的工资全部贴在了学生补课的开支上。有时还不够,她会编各种理由和同样是教师的丈夫要钱。
没有贴面的厨子,但有贴钱的校长。
倾注母爱 关爱学生
焉哉小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孩子常年得不到关怀。赵美燕任校长后,十分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这些失爱的学生在学校能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体会到“妈妈”般的爱。
首先,她克服了校舍资金短缺等各种困难,解决了孩子的午休问题,并有计划地向寄宿制模式过渡。
为了解决校舍短缺的问题,她在院子里临时搭建了4间活动彩钢板房,学校所有领导教职员工搬到板房里办公,腾出房间让学生住。7位校中层以上领导挤在一间办公室办公,仅有两张办公桌,20多位老师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有的老师干脆就在教室办公。
2019年3月,焉哉小学的学生由走读改为寄宿。为了让孩子们吃好、住好,赵美燕校长带头、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定期清扫卫生、主动帮厨理灶,在节省费用的同时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在焉哉小学,赵美燕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时刻用母爱关心着他们的吃、住、学习、情绪变化。孩子们都喊她“校长妈妈”。
田泽红是一位单亲、留守学生,父母离异,她跟随爸爸,但爸爸又常年在外打工,没人照顾,有轻度自闭,从来不说话,不和同学交往,走路都贴着墙根走。赵美燕校长发现这一情况后,一见面就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每天陪着他说话、陪着她吃饭、给他很多小面包、饼干等健康类食品,来温暖她孤独的心灵。直到有一天放学后,爸爸来接她,她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回头对着赵美燕露出了重来没有过的笑脸。
赵美燕说,当时她感动得哭了。
舍身为校 暖心教学
赵美燕常年住校不顾家,儿子从小由婆婆照顾,上学后跟着同样是教师的老公,家人由刚开始的不理解慢慢变得支持她了。
赵美燕把全部身心都操在了焉哉小学,每天早晨5点起床,直到11点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她才能休息。抓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每一件事都得操心。一切以家长满意、学生进步为行为准则。定期召开家长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无记名征求家长的建议或意见;每日课间操10分钟,校长、教师轮流上台自我评价发言,接受同事之间的监督。
在赵美燕校长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全体教师由消极被动工作,转变为积极主动创造性教学,学校每月都有新变化,每年一个新台阶。在校人数由原来66人,第二学期增加到87人,第三学期增加到138人,第四学期增加到274名。目前,在校生达到300余名。焉哉小学已成为柳林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赵美燕已成为柳林的名校长、家长眼中的好老师、学生心里的好“妈妈”。
妈妈老师
——记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老师杜晓林
早晨,杜晓林老师一走进学校大门,一群孩子就围上来,揪衣襟的,拽胳膊的,“妈妈老师”、“妈妈老师”叫个不停,仿佛一群等待燕妈妈归巢喂食的雏燕。班里最淘气的王宇晨还习惯性张开双臂向“妈妈老师”求抱抱,杜老师抱着王宇晨,领着一群孩子走进了教室。
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位于临县临泉镇后麻峪村,是临县教科局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孤儿、单亲儿童、特殊贫困儿童兴办的一所全托管爱心学校。全校共有学生216名,其中孤儿15名,单亲儿童146名,有98名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多数小小年纪就遭遇不幸:有的学生刚来到世间就失去了双亲;有的因为家境贫困刚出生就失去母爱;有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从小就喜欢小偷小摸;有的心理抑郁、狂躁;更有个别孩子从小就有暴力倾向。如果没有临县留守儿童全托管爱心学校全力照顾,这些孩子有可能过早流落街头,流入社会。如果没有杜晓林等“妈妈”式的老师,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难得到保证。
杜老师说:“在这里,妈妈的角色比老师的角色更重要,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再做一名好老师。”
杜晓林老师所带的班共有学生36名,其中母爱缺失的单亲孩子就有22个,其余孩子虽然有妈妈,但是个别家长智力残疾,对孩子起不到好的监管教育作用。
一年级时,班里有七八个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甚至连老师的东西都敢偷拿。杜老师发现这一不良现象后,并没有马上拆穿。她暗中观察、了解了好长时间,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缺少东西去偷,而是因为以前在家物质严重匮乏、饥饿,造成的一种心理占有欲。身为人母,身为教师,这些行为让她十分痛心。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教。杜老师像妈妈教育孩子一样,先从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做起:每天下课后,在办公室,在宿舍,一对一苦口婆心开导;在班级制作了借物表,孩子们紧缺东西可以向同学、向老师借,借了要在借物表登记,将来必须要还,让孩子明白私人物品不可侵犯,所有财物都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给每个孩子的所有物品如水杯,铅笔刀,文具盒,尺子,书本等都贴上了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签。言传身教,苦口婆心,到了二年级,班里学生小偷小摸的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杜绝。
学校里,孩子们在杜老师这里感受到什么是母爱。有对双胞胎,4岁时母亲就离世,父亲在外打工,二人和爷爷奶奶共同居住。奶奶还是脑梗,生活难以自顾,造成他们从小就没人管,自生自长。刚来到学校时,二人必须由生活老师抱着他们才能入睡,生活上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每天下课后总是要跑到杜老师跟前让她摸摸头,他们也拉拉老师的手,才高兴地出去和其他孩子们玩。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爱,杜老师经常联系爱心人士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并捐赠衣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心理上的困难,消除障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一学期才放一次长假,生活上的好多事都得杜老师操心,缝补衣服、沙包、理发,经常有的孩子上厕所都跟老师要卫生纸。别的女人包里装的是化妆用品,而杜晓林老师的包里经常备的是卫生纸、创可贴、针线盒,名字贴等照料孩子们需用的日常用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是老师,又是妈妈,杜晓林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们。因为有爱,甘愿付出;因为有爱,乐此不疲。
爱心热线:刘校长15525810808
地址:临县临泉镇后麻峪村
远方的牵挂
——记柳林县穆村镇中学老师车淑琴
车淑琴老师刚下课就看到毕业多年的学生李志宏发来的微信:“车老师,您方便出来一下吗?我在校门口等您。”。
车淑琴老师快步来到学校门口,看到李志宏手里提着一箱牛奶站在学校大门外。
“车老师,我出差路过咱柳林县,就想来看看您。下午还得去陕西。”李志宏看着车淑琴老师,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车淑琴老师说,学生们毕业多年还没有忘记老师,能经常回来看看她,就心满意足了,一生当老师值了。
车淑琴2001年离石师范毕业,分配到柳林县贾家垣乡刘家山小学,带着两个复式班。当年,刚满20岁的她,一个人住校,不会做饭不会生火,请下乡干部帮她生。放学后,寂静的山村小学就她一个人,恐惧和寂寞伴随着漫漫长夜。
生活的苦不算苦,村里好多失学的孩子无法正常接受教育才让她着急。有的家长早早就让孩子退学,帮家里干活;有的孩子虽然想上学,但因为家里穷,上不起;还有的孩子虽然上学,但什么也不会。每天放学后,她把学习差的留下来补课,不愿来上学的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家长孩子的工作。两年下来,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教学成绩全乡排名前3名。
同为农家孩子的她,在刘家山小学工作的那段经历,让她深感山区的孩子的生活不易、前途渺茫,也更意识到上学是他们走出山村唯一的出路。所以,她暗下决心,为了这些孩子将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她要当一个好老师。
后来,在贾家垣中学任职后,车老师接手了一个全校无人愿意代的初三班。其间,心里的冲击和管理上的措手不及形成了矛盾。但如今回想,却幸福满满。现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的刘亚廷,年年春节回家都要来看车老师。刘亚廷每每说起在车老师班补习的那一年,说是其人生的转折点,所以万分怀念,心存感激。
2010年,车淑琴调到穆村二中,担任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这时,她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极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在没有任何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她带着另外两名老师到上海考察学习。在上海某中学校门口,因为没人介绍,学校不接待她们。她就蹲守在学校大门口和接学生放学的家长攀谈,从学生、家长嘴里了解学校的教学方法。短暂的交流沟通不够,厚着脸皮追到学生家里,求着与学生家长学习。凭着不服输的性格硬是感动了学生家长,把预习单等一批资料拿到了手,让山区的学生享受到了大城市的教学资源。
张奇同学,从小脑瘫,需要妈妈跟着照顾上学。她就在学校找了一间空置的杂物间,让他妈妈在课余时间帮助处理卫生,并动员全班同学给予暖心帮助,以此为主题多次召开班会,教育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品格。
刘娜,当时小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实验班进不去,分在了她的班。三年的时间里,她借助日记批语经常与之沟通、鼓励。最后,刘娜同学以621分、全校第一的成绩升入了高中。
还有刘亚琴、高青、张小琴等同学,尽管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她并没有嫌弃,教育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学生虽然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有的上了师范学校、有的走了中专院校,但他们都走上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时至今日,好多毕业的学生,只要回到柳林,都会专程到穆村来看她。
郭小娥老师的一天
——记临县丛罗峪九年制学校老师郭小娥
沿着临县城向西南蜿蜒60公里,就是丛罗峪九年制学校,这所寄宿制学校依黄河而建,全校共16个班600余名学生,其中从离石、方山及临县县城远道而来的学生就达30%以上,180多人。
很多人好奇,一个地处偏僻的乡镇中学何以吸引周边数十个乡镇甚至不乏远在市区和外县的学生来此就读,成为中学教育史上闻名八乡的标杆名校?原因是学校除了有过硬的升学成绩,还有一批像郭小娥一样甘于奉献,不畏困难的教师和对教育鼎力支持的校领导日复一日耕耘着这片沃土。
郭小娥今年40岁,2002年毕业于汾阳师范,2007年调来该校工作,是丛罗峪九年制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初中阶段在通往高等教育之路的作用举足轻重,为了这些学生的未来,郭小娥老师从执教之初到现在,二十年如一日和时间赛跑,从未懈怠。
5点05分,郭老师床头的闹铃声划破寂静,紧接着起床、洗漱,再匆匆赶往学生宿舍,挨个叫100班和101班的学生起床。
5点15分,初春的天色依然昏黑,郭老师已经和学生在操场列队,她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挨个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仪容仪表。随着一声坚定的指令,郭老师开始领着学生跑操,嘹亮的口号声逐渐响彻寂静的山村,如果此时经过,定能听得出一遍遍口号声里的的朝气和希望。
5点45分,天色渐亮,学生进入教室开始自习,郭老师和往常一样坐在教室后排的课桌前备课、批改作业。除了上课、吃饭时间,她在这个位置上要坐一整天,任课老师上课,她则边办公,边监督课堂的秩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郭老师用这种陪伴送走了一批批学生,执教的初心始终滚烫着他们通往未来的路。
7点40分,早餐时间,对学生的关怀会体现在所有细节中,此时的她化身家长监督学生打饭、就餐,学生吃完后她才匆匆吃饭再赶往教室,八点整准时辅导学生,开始一上午的忙碌。三点一线的闭环里,郭老师紧锣密鼓地安排着关于学生的一切。
12点30分,午餐,她照例在餐厅照顾学生午餐,在关注学生餐量的同时叮嘱每个学生不要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她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教育不止体现在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吃完饭,监督学生午休后,她又回到教室开始批改作业、为下午备课,周而复始。
22点50分,学生宿舍熄灯,郭老师还要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一直巡查到深夜,直至学生入睡。当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自己的宿舍,她才利用自己的时间思念11岁的女儿和远在另一乡镇当副校长的丈夫,以及村里年迈多病的母亲。
一天24个小时,她在教室11个小时,陪伴学生11节课与自习,循环往复。学生用青春的汗水书写未来,她用二十载芳华竭力浸润了满园花木。知识改变命运,这并非空话,郭老师是亲历者,也是缔造者。
四十年前,郭小娥老师出生在丛罗峪镇郭家塔村,父母为农,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幼家境贫寒,求学路上的困难群山万壑。那时的她和如今一样惜时如金,用知识的镰刀不断挥砍坚硬的藤条,如今,回头遍历求学往事,道不尽千般酸楚,努力和坚韧的加持下她最终破除万难进入汾阳师范求学,踏上了三尺讲台。
从最初执教起,她就继承了父母勤劳、善良、感恩的品质,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11年到2020年,这期间因工作需要,她先后在郭家塔校区与丛罗峪校区间来回调动,脚步不停,她在教育这件事上从无怨言。
但再优秀的教师也有家庭,投入工作20多年来,郭小娥老师几乎把所有精力倾注到自己深爱的教育工作中,父亲年事渐高,在离石医院的三次手术期间她都因为教学工作没能陪伴左右。儿子在离石凤山中学就读高中三年,她也因为工作没有主动请假去探望过一次。
提起往事,总有感慨。郭小娥老师,没有把爱给了孩子、丈夫和亲人,却毫不吝啬全部给了学生。
记得刘建峰同学,父亲因脉管炎锯掉了一条腿,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体弱多病,读书梦想在现实面前几度摇摇欲坠,多次提出想要退学。郭小娥老师对这种无奈感同身受,但她更明白,想要改变平庸,除了成功已经无路可走。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费用上倾力资助,好让这位胸怀远方的学生放下包袱翱翔。寒来暑往,付出和坚持有了回报,刘建峰同学最终在2018年以630分的优异成绩步入高中,又在去年成功迈进大学校门!
郭小娥老师也从不会放弃每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贺子康同学在初中入学时成绩位于全班倒数第一。三年时间里,郭小娥老师每节课都尽力淡化他的弱点,不断鼓励,最终贺子康同学中考成绩达500多分,在全班名列15,顺利考入高中。
留级生王强,本该升初三,但因个性顽皮不好管理,初三各班没人愿意接收。堵不如疏,郭老师通过观察发现王强同学虽然有缺点,但管理组织能力极强,于是欣然接收了这名学生,并大胆启用王强为副班长。结果取长补短的处理方式让班级在王强同学的协助管理下,班风改进明显。郭小娥又针对王强的性格特点,同他一起仔细规划了未来道路,并多次找家长沟通,最后王强选择了参军。目前王强已从部队转业,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
从教多年,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笔者采访过程中,郭老师回首往日经历,思绪千重,几度哽咽难言。
也许是因为肩负希望的山区孩子翻越重重大山,用知识挣脱世代贫困的局面而感到欣慰;
也许是因为忙于教学,愧对至亲的孩子、相濡以沫的丈夫、默默守护的亲人;
也许是因为在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当初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求学的自己走向坦途,又带着满腔热血回到课堂延续希望……
本版文/李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