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时事·广告

执法改革“加速度” 为民服务“零距离”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你好,请将倾倒的垃圾清理,并及时缴纳罚款……”五月初,文水县西槽头乡综合行政执法队提醒警告无果后,开出了第一单处罚决定书。一“单”激起千层浪,西槽头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具罚单的事,很快在文水县传开了。

面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突出问题,文水县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把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个主体管执法、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权责、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平台抓监管,探索出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文水样板”。

随着当地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持续提质增效,日常管理更加精细、规范、到位,如今在文水各个乡镇的大街小巷,商铺有序经营、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整……镇(乡)容镇(乡)貌大为改观,美丽幸福文水的发展气息越来越浓。

先行先试

种好改革“试验田”

乡镇(街道)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全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文水县作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试点县,持续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统筹整合协调乡村治理各方面资源要素力量,切实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

改革,先要弄清楚为何而改。一直以来,文水的行政执法存在基层力量分散薄弱、监管缺位,部门间职责交叉、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行政执法效果差强人意,县乡发展受到束缚。

改革,势在必行。文水县委书记杨洋思在前、谋在先:“把改革当‘法宝’,通过改革激发乡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要改变“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矛盾,文水县率先构建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的“四梁八柱”,成立文水县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组,县“一把手”亲自挂帅、一线指挥,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文水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项目书》《文水县关于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继而呈现: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洋为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惠慧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委组织部、编办、司法局、行政审批局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县乡联动推进,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该县还以“四强”(强组织、强探索、强监督、强宣教)为助力,“五个一”(一个主体总统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权责、一套机制管运行、一个平台抓监管)工作举措为手段,一系列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开始迎刃而解,综合行政执法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

打通乡镇综合执法“神经末梢”

文水地处汾河谷地,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经过多年深耕厚植,这里的酥梨、牛肉、蔬菜、白酒、沙棘等特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大象农牧、吕梁野山坡、牛栏山二锅头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数万农户以此为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私屠滥宰、制假售假、乱堆畜禽粪便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工作事多,人少权小,好多事看见了也管不了。”刘胡兰镇组织委员马君告诉记者,之前乡镇的管理水平,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

“给乡镇放权,该从哪里着手?从改革启动到落地,关于这些我们思考了很久。”惠慧告诉记者,“下放权力既要符合发展需要,也要与乡镇能力匹配。”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充分研判后,一套既符合乡镇赋能需要,又与乡镇能力相匹配的确权、放权清单逐渐摆上桌面——按照“应放尽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原则,文水县最大限度向乡镇赋权赋能,梳理出《文水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法定事项清单》,明确法律赋予乡镇的138项执法事项;梳理出《县直部门可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执法事项》(6项)和《县直部门拟向乡镇人民政府赋权下放行政执法事项》(44项);将违法行为的发现、举报、制止职责明确到乡村一级,推动行政执法向乡村延伸。

权力清单有了,但乡镇干部关心的还有编制、人员、财权等配套资源能否匹配。为此文水县出台了《关于规范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规范了乡镇“五办一站两中心”责任人配备,其中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主任(队长)由乡镇长兼任,固定配备2-4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行政执法队设置询问室、档案室、办公室三个功能室,行政执法队员取得执法证上岗,执法队统一形象、标牌、标识,每个乡镇至少配备了一辆执法专用车。同时制定《文水县劳动保障所等单位人员编制下放乡镇的通知》,将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劳动保障所、畜牧兽医站、卫生监督所等涉农类站所,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统一下放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公安、司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执法机构,纳入乡镇统一指挥协调。

通过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管权责,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打通综合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套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行之有效的“文水模式”。

规范执法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汽车行驶在南安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一幅美丽乡村图映入眼帘。镇上的居民告诉记者:“不少居民以养牛为主要产业,可牛粪处理却成了大家‘头疼’的难题,不少未经处理的牛粪随意堆在路边。夏天更是蚊蝇成群,路过的人都得掩着口鼻。”

“自从我们的执法大队开出了第一张处罚决定书,对西社村村民张某勇乱堆禽粪便行为进行了处罚,这样的现象很少再有了。”南安镇武装部长王思凯说道。

“你瞧现在多好,镇上变得干净卫生了。”不少群众对于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在执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执法的 “度”?记者不禁问道。县司法局副局长孟洋摆摆手说:“这不是难事。”为了规范执法,文水县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先后组织12个乡镇236名工作人员通过了执法资格考试取得了执法证,编制了《文水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指导手册》《文水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文水县综合行政执法百问百答》,让执法队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规范执法,确保乡镇综合执法始终在法治轨道内运行。

“我们推行柔性执法,面对被执法对象,执法队员的做法是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示,第三次警告,第四次严格依法处理,宗旨是以规范劝导为主,提倡‘有温度的执法’。”孟洋告诉记者,“虽说要告诫警示好几次,但每一次与当事人的接触就是一次普法教育,群众渐渐改变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生硬蛮横的印象,形成了基层治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功与否,数字来检验:截至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2份、依法取缔土法烧制木炭“散乱污”小企业一个。

对于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文水县谋划深远,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持续巩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证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