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茜
“我宣布,薛村镇高红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正式开工……”开工的号令一下,蓄势待发的火热场景即将呈现。
近日,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举行了一场简约又具有仪式感的开工仪式。这是高红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又一大突破,此次项目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创建了包括晋西商贸街、高红仓储物流中心、村史馆窑洞改造和村史馆周边景观石墙、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绿化、乡村产业建设、乡村特色风貌建设七大项目,目前这七大项目中部分项目建设前期手续皆已完善,旧村改造及附属设施工程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动工最早并已初见成效的乡村产业——木耳基地建设。
炎炎夏日,走进高红村木耳基地,一座座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勃勃生机。棚内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一排排木架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个个菌棒,菌棒上一簇簇肥嫩嫩、厚墩墩的木耳长势喜人,争先从菌棒中破孔而出,经过春季自然生长,一株株木耳成熟待摘。
据介绍,高红村木耳种植基地是以集体经济合作社加农户入股模式经营的,目前42户村民自愿入股,占地40余亩,投资210余万元,共建设大棚21座,木耳晾晒棚10座,育有菌棒42万棒,每棚能收干木耳约2000斤,年产黑木耳干品可达4.2万斤,当前规模正常市场年产值约126万元。
在发展木耳种植产业之前,村里许多人认为,农业是“望天收”的低效产业,但引进木耳种植后才发现大有不同。它技术成熟,简单易学,效益可观,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土,不与地争肥,种植周期短、产量高,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好产业、好项目。
高红村现在已经把黑木耳种植作为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产业,在春秋两季时从东北购置高质量带菌菌棒,通过先进的大棚悬空培育技术,不喷药、不催生,保证木耳的出菌率、基地空间的利用率和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并且积极搭建农民增收平台,在木耳种采季节,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近万元,为全镇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李燕燕是木耳基地的负责人,看见记者来,他风趣地介绍说:“养菌就跟养孩子一样,凉不得、热不得、渴不得。”每天早上天刚亮,村民们就要开始一天的“精心照顾”,只有这样才能养好这小小的木耳菌棒。
谈及以后的发展,薛村镇人大主席杜龙斌说道:“木耳基地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中的重头戏,今后将继续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发展经验,力争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其他项目也要加快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木耳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是高红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是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成功实践,剩余的几大项目也必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创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高红人将全力以赴,全力推进项目的成功建成,为奋力打造美丽宜居新高红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