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民主与法治

跟踪监督,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瑞

省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主任刘志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深入柳林县调研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工委组织召开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座谈会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继隆一行在交城县调研

人大监督重在跟踪督办。去年六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文化和旅游局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印发《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怎么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深入汾阳、交城、文水、交口、柳林、兴县、临县等地就《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进行实地跟踪监督——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放眼吕梁大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柳林县贺昌烈士纪念陵园、临县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这些关乎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重要领导人故居等的红色元素,无不印证着吕梁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红色革命轨迹。

据统计,我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址有4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81处。全市共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2个。

如何深挖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让这片地上的红色资源“活”起来?这些年,我市文旅部门坚持高位推进,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争取国家和省投资4332万元,实施了12个红色资源保护修缮项目,编制了43个红色资源修缮设计方案,引导动员社会力量认领认养革命文物9处,启动开展了离石区烈士楼壁画等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红色旅游资源重在保护,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如何推进这一项工作,人大跟踪监督的力量不可缺少。

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列入监督重点,督促主责单位切实把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旧址和英雄烈士墓园设施管理好、保护好、运用好,激活吕梁革命老区的红色“财富密码”。

1

2021年6月21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文化和旅游局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进行研究处理,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研究处理情况。今年5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工委组织召开座谈会,对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关于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对目前仍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工作较弱,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今年5月17至19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继隆带领下,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深入汾阳、交城、文水、柳林、交口等地,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跟踪监督。

今年6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继隆一行在兴县就落实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调研组一行分别来到兴县奥家湾乡恶虎滩村358旅旅部旧址、蔡家崖乡北坡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调研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通过实地观看、现场交流、面对面座谈等形式,对该县就落实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深入细致地了解,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6月10日,在临县林家坪镇沙垣村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旧址和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刘继隆一行实地查看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他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进一步增强临县红色旅游影响力。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持续加大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力度,使《审议意见》提出的5条建议正在逐项得到落实。

《审议意见》中“5条建议”是什么?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活化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这五条意见直指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推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5条建议”如何落地?

在接到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文旅局作为牵头部门迅速行动,在充分听取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市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名义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行动方案》,将审议意见建议细化为16项具体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17个市直单位和13个县(市、区)人民政府,逐项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形成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为确保行动方案落实见效,领导小组办公室又专门下达了督办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责任分工,迅速开展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闻令而动,尽责尽力、主动作为,我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

全市文旅部门的具体做法是:

——多措并举,广泛宣传推介红色旅游资源。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吕梁4周年之际,我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晋绥首府兴县举办了《诗意中国英雄吕梁》大型诗歌文艺晚会,以诗意的方式致敬红色历史,缅怀革命英烈,唤醒时代记忆。为广泛展示吕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市文旅局与吕梁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办了《文旅之声》专栏,并专门设置了“红色印记”版块,录制音频节目30余期。借“中国旅游日”流量热度,通过抖音直播视角带领全国游客云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同时,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专栏、专版等方式推出红色教育专题作品,让群众沉浸式体验丰富的红色文化。

——多管齐下,切实传承保护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为进一步掌握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家底,去年市文旅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市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并同退役军人事务局、史志研究室共同制定了《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实施方案》,共调查认定红色文化遗址413处,申报省级红色遗址84处,其中37处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为我市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制定印发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党委牵头抓总、政府履职尽责、主管部门组织落实、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格局;启动铺开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数字化保护、交口县红军东征总指挥部下设团部旧址和康城毛主席路居修缮、临县120师指挥部旧址修缮等红色资源保护修缮项目共计8项,占到全市文物保护项目的40%。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等主题纪念设施实施了提质改造。

——多维集成,积极活化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结合纪念建党百年,在红军东征纪念馆和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进行了专题陈展,同时新铺开了交口县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石楼县留村毛主席路居地等5处红色旅游景点的布展工作;开展了“百年百部”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其中,木偶戏《红军娃》成功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精心谋划整合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以“英雄吕梁”“走向胜利”“重温山西建党”“铁血东征”为主题的4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山西省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涵盖了8个县15处重点革命文物遗址、故居和纪念馆。

——多方筹资,大力倾斜投入红色旅游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依托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去年以来,全市共有18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和省的专项资金1066万元;增加市县财政投入。去年以来,市财政文物专项经费中的39%用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持续实施“文明守望工程”,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目前社会力量已认领认养9处,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此外,将吕梁市红色文化综合性展馆建设项目纳入“吕梁红色旅游资源项目库”,这将为爱心人士、志愿收藏者提供一个捐赠捐献的渠道和平台。

——多方合作,聚力保护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以协同合力为目标,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行动方案》要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以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吕梁市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工作联系会议机制的通知》,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为召集人,市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为副召集人,市委政法委、网信办、发改委、民政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将根据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并将会议议定的重要事项以纪要形式印发相关单位,同时抄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

这个可以概括为“5个多”的实际举措,在具体的实施中正在一步步推动“5条建议”落地。

3

一年来,我市在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诸如,保护不力、利用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6月28日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关于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实施跟踪监督的报告就直指这些问题。

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市各级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协调机构相关部门主动性不够,工作衔接不密切,多头管理未能形成合力;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工作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未形成“英雄吕梁”鲜明的旅游品牌。

针对这些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全市文旅部门要落实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有效落实,进一步健全红色旅游资源紧密型工作协调机制,科学谋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要把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行有机结合,有力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策划、实施全市红色旅游重大宣传活动,抓好红色旅游人才培训,打造红色旅游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红色旅游工作的督查落实,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服务等职能。

要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分类有序进行开发。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调查和历史研究,要编撰红色旅游资源发现线索目录,从中进一步筛选重点保护名录。厘清历史脉络,对其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赋予新时代特征,在保护中利用,通过利用促进保护,使其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要绘制吕梁红色文旅地图,形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串联红色旅游景点、线路,融入重要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纪念馆、故居、陵园等红色资源,精心打造重点红色旅游线路,绘制发布图文并茂的“吕梁红色文旅地图”,直观呈现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红色遗迹,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中旅行,在旅行中学习、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要加大红色文化宣介力度,打造“英雄吕梁”特色品牌。广泛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新应用,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访谈、微视频等传播方式,增强展陈互动性、参与度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手段,强化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要拓宽宣传渠道,鼓励支持创造红色文艺精品,再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吕梁精神,讲好吕梁红色故事,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持续叫响“英雄吕梁”高品质旅游品牌。

“联席会议机制尚处于磨合期,工作合力还不够强,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程度空前提升,投入有了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与保护利用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薄弱;红色文化系统性挖掘整理还没有谋好篇布好局,与我市丰富的红色资源相比,成果还不够大,反差也比较明显。”市文旅局作为主责部门,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在推进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上的不足。

“做好红色旅游宣传推介,通过“三个一批”,即推出一批红色精品线路,举办一批红色主题活动,培训一批红色旅游讲解员,全面提升红色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叫响“汾酒故乡、英雄吕梁”城市品牌,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吕文平在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中这样表述。

人大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一次次会议审议、一次次跟踪督查、一次次专题调研,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真正让全市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