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夏日里的孙家沟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近日,笔者来到这座位于临县三交镇东部小村庄时,只见青砖灰瓦间有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以前村里基本靠种地打工为生,现在可好了,搞起了乡村旅游,吸引很多城里人旅游,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孙家沟村的村民一脸自豪。
孙家沟村全村342户9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374人,以种植业为主。自2018年整村脱贫以后,孙家沟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先机,以该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契机,确立了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村里种植养殖业发展的思路,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村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发展乡村旅游 让景色有前景
孙家沟历史悠久,建于明清年间。整个村四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盆地,四季长流的小河从中间流过把村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部,特殊的地形使得村子宛如一朵莲花。村内保留不少明清民居古建筑,十八大院和三十二小院错落有致分布在南北莲花盆内,俨然一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
借助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张名片,孙家沟村启动发展乡村旅游计划,村里2018年新建从高速公路口到孙家沟村的乡村旅游公路,硬化村内大街小巷,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栽植绿化花草树木,村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新建现代化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对古院落进行了修缮开发,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驻足欣赏古村落的美景。
2019年7月,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在此地正式开馆,成为中国首个窑洞式庄园艺术馆。艺术馆吸引来自大江南北的画家,他们在谢永增先生的带领下汇集在孙家沟,通过写生创作歌颂吕梁山,描绘出了孙家沟的美好画卷,通过举办系列画展,用艺术点亮乡村,提高了孙家沟的知名度。
“游客们在参观、学习、观光之余,带动了村里餐饮、民宿客栈的兴起,现在一年的收入至少有40多万元,对于过去的村民,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村委副主任王玉成说。
依托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品牌
孙家沟村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47年3月到1948年4月间,中央后委从延安东渡黄河进驻吕梁期间,承载着全国各解放区与中央机关情报集散工作的军委三局驻扎于此地。借助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宝贵的历史资源,孙家沟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在成立以中央后委、军委三局机要处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陈列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孙家沟着力打造“红色电波·孙家沟”这一优势品牌。“中央军委三局驻扎于此时,用‘电波’畅达联络中央和全国各战区前线、白区地下工作,被毛主席赞誉为‘千里眼、顺风耳’,因此‘红色电波’成为孙家沟村区别于其它红色旅游的独特性、唯一性。”村支部书记王建龙说。
据村委副主任王玉成介绍,下一步,孙家沟村将成立孙家沟红色旅游公司,老百姓以自己的窑洞大院入股旅游公司,由村委会聘请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红,力争将孙家沟村打造成全省党员教育基地。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盛,孙家沟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孙家沟立足区域实际,结合地域特色,有效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农民的腰包鼓了,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发展种植产业。立足农村之本,孙家沟结合所处吕梁山地的特定条件,全村主推红枣林提质增效产业。2018年成立临县聚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绿色红枣方面,采用降低树干、引进新品种嫁接改良枣树376亩,预计每亩年增收80元,可增收30080元;同时利用产业资金106万元,投入临县国鑫农林科技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农作物300余亩,主要种植肾形大豆、谷子,提高村民收入。
发展乌鸡产业。在养殖业方面,孙家沟也有着传统优势,在红枣林下建立散养乌鸡基地,养殖乌鸡2000只,创建红枣林下经济新模式,为以后全村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乌鸡蛋和乌鸡肉营养价值高,销售价格贵,而且风险小,好操作,一年下来给我们带来不少收益!”村民王玉生说。
发展更具活力,农村更有魅力。随着产业“接二连三”的发展,孙家沟焕发出勃勃生机。“2022年我们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孙家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村支部书记王建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