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林强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增量提质、市场主体倍增、农业保险全覆盖等年度重点工作,一手稳居民‘菜篮子’,一手稳农民‘钱袋子’,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林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加强5重保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陈林强说。加强组织保障,市县分别成立粮食生产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市长躬身入局、靠前指挥,每日调度,亲自检点播种情况,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02.65万亩,超额完成6.75万亩;加强政策保障,就是研究推出支持粮食作物种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抗旱保水缓释配方肥试点、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创建等10项支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列支6000余万元扶持粮食生产,完成20万亩撂荒地、盐碱地改造和播种任务,遴选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企业等185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加强装备保障,市财政对未列入中央补贴范围,但适合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无人植保、粮食色选、玉米收获等12类29个型号的农机具进行补贴,上半年补贴农机具6800余台(套);加强保险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农业保险全覆盖实施方案》,市县补贴保费,今年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两年内实现应保尽保。

“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建立8条路径,引领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发展。”陈林强说。建立“链条、规模、科技、标准、品牌、数字、联盟、集团”八条产业发展关键路径,推进生猪、肉牛、食用菌、核桃、红枣、杂粮、马铃薯、药茶八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2021年率先推动生猪产业集群发展,吸引社会资本50亿元,培育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个、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市级以上生猪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221户。今年,聚焦八大产业分别制定年度行动方案,按照一年重点推一个产业的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切出支农资金1350万元,支持方山县、柳林县开展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上半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19.76万头,出栏产能423.02万头,年底达到500万头以上,饲料量从去年全省第五跃居第二;牛存栏44.23万头、出栏12.67万头,均位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产量1.1亿棒,全年预计完成1.35亿棒;新增药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76万亩。

陈林强说,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实现全市“稳经济、增收入、促提升”的目标,还必须要构建“5项体系”,即三支队伍工作体系、标准生产技术体系、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团队包联服务体系、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要开展“4项行动”,即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产业融合发展行动、集体经济提质行动、入企进村服务行动,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突出“4个强化”,即强化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助力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陈林强最后说,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市农业农村局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树立项目支撑理念,创新思维导向,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粮食生产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支持酿酒高粱基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加快推动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实施,从农业生产各环节加大财政奖补和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市级产业研发推广中心、润农科技公司等新型农业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深化“三支队伍”改革,健全农业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推动出台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补贴和评级政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