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亚芝 通讯员 李瑞龙
党的十九大以来,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在城庄镇五和居、白文镇永兴苑社区探索与实践,以人和、家和、事和、村和、社会和“五和”共生为目标,成功培育并逐步形成了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蹚出了一条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三治五和”县域治理模式。“三治五和”县域治理的全面推广和有效实施,使临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2021年,临县被省委平安山西建设领导组命名为“2017-2020年平安山西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配强县域治理“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建就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县域治理的“火车头”。近年来,临县通过县、乡、村党组织换届,选上了担当作为的好班子,换出了安定团结的好局面,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好氛围,为临县县域治理筑牢战斗堡垒。特别是农村“两委”换届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人数达到417人,占比88.35%,对41个相对软弱的党组织,进行“四包一”集中整治,实打实加强了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通过对党的政治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纪律规范、生活制度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三治五和”县域治理的体系和机制,形成了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四个主体联动共进的治理格局,确保临县“三治五和”县域治理行稳致远。
靶向发力,跑出县域治理“加速度”
2021年11月,经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和县委常委会研究审定,由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开展“三治五和”县域治理实施方案》后,全县上下按照方案要求,主动认领任务,积极开展工作,针对短板弱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推动临县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不规范问题,扎实推进“清化收”工作,清理规范合同13824份,化解债务11.34万元,收回资金2789.04万元。聚焦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不到位问题,临县正在按照市局印发的《乡镇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督促指导基层逐项落实。聚焦营商环境不优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适时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专项巡察。聚焦人民调解员能力不足问题,大规模高质量组织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活动,通过考核颁发人民调解员《等级证书》,并总结提炼了“五字”调解法,在全县普遍推广应用。聚焦法治宣传教育不充分问题,高质量拍摄了《甘泉》微视频,向全国人民讲述了“我与宪法”的临县故事,严格落实“四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有效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
多元共治,打好县域治理“组合拳”
县域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是必由之路。党委领导是根本,临县通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和23个乡镇全部成立全面依法治乡(镇)委员会,从制度上保障和加强了党委对县域治理工作统筹谋划和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是前提,严格落实政府在县域治理中的主体责任,将县域治理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严格考核,实行政府及其部门的权责清单制度,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一枚印章管审批”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政府高效履职尽责。社会协同是依托,临县依托“孝心基金”,为10万余人次提供了基本养老服务。依托132支志愿服务队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为全县人民提供社会服务。依托524个人民调解组织、1722名人民调解员,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37件,有效参与了县域治理。充分发挥1025名网格员的作用,打通县域治理“最后一公里”。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建立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引导群众从线下到线上广泛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提高县域治理的效能和质量。
“三治”融合,铸造县域治理“金钥匙”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形成以德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差异化治理、共同治理的县域治理“金钥匙”。突出德治引领,确保县域治理有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23个、实践站504个,覆盖全县乡镇农村。全面推进移风易俗,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订了村规民约,真善美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追求。突出村民自治,确保乡村治理有力。504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制度,对村级事务实行“四议两公开”。23个乡镇504村(社区)全部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1722名人民调解员经培训合格,已持证上岗,形成了“有事能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工作机制,提升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水平。突出法治保障,确保县域治理有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23个,服务室631个,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722个,覆盖所有村(社区),基本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五和”同创,构建县域治理“共同体”
万事和为贵。“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能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更加精细、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临县在县域治理中,强化教育引导,培育和善居民。通过深入广泛的形势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着力引导群众养成平易近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行。弘扬优良家风,培植和睦家庭。通过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晒家风”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建设以爱筑家、以业兴家、以勤持家的和睦家庭。推动“三调联动”,护航和顺事业。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开展,及时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并通过以案说理、以案释法,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生产经营中做到知节守礼、诚实守信、遵德守法。坚持“三治”融合,建设和美乡村。通过不断提升基层自治能力,提高基层法治水平,发挥基层德治功能,逐步提高“三治”融合基层治理质效,把村村寨寨建成互帮互助、共建共治、安居乐业的和美村庄。坚持“五和”同创,共建和谐社会。通过“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共同治理,和善居民、和睦家庭、和顺事业、和美村居、和谐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县域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