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片月饼一片情哪……”走进汾阳市肖家庄镇潴城村郭兆福的家中,记者不由自主地哼起这熟悉的歌谣。
67岁的郭兆福是潴城村为数不多留下来的月饼模具手艺人。推门步入郭兆福家的小院,只见大大小小、雕刻精美、年代久远的月饼模,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每逢中秋,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月饼,打小就看着家里人做磨具、打月饼。从前学刻月饼模具为的是能吃上月饼,渐渐地变成了自己的爱好。”郭兆福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作为吕梁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郭兆福的这份手艺是跟着父亲学来的,他以刀为笔、以木作画,四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雕琢,令他雕刻出来的月饼模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远近闻名,如今,他也成了这门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人。
这是个月兔,这个是连年有余,这是个寿人儿,这是个葫芦,寓意福禄双全……郭兆福挨个儿展示着他雕刻的月饼模具。“别看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具,从选料,到开模、雕刻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制作好一个月饼模具,需要经过选料、分块、画模、凿坑、雕刻、打花、出边、打磨近十道工序。”
郭兆福介绍,月饼模在选料上,要选择坚实耐用、纹理细腻的木料,比如枣木、梨木等。这些木料木纹纤细、板面光滑、便于雕琢且不易开裂,不仅便于保存,而且经久耐用。木料选好以后,先将木料锯成一块块大约二十厘米厚的坯料,然后,根据事先计划好的月饼模造型,用刻刀刻出初步轮廓,俗称“开方”。随后,把月饼模做进一步的刨面、打磨、整形,方可开始精雕细琢。
“花纹不一样,用的刀也不一样。有小刀、有大刀,整边用斜刀,修花纹就需要砸。”郭兆福一边说,一边娴熟地拿起了刻刀进行演示。第一刀直着下去,第二刀要斜着下去,然后把木屑倒出,稍有不慎,整块木头就作废。要刻出一件精美的月饼模,光大大小小的刻刀就需要十多把。“年轻时候四十五分钟就做成一个,现在老啦,干活慢多了,刻好一个得四五天。”郭兆福笑着说道。
一个精良的月饼模具要想成型,最后还要经过比对查验打出的月饼上的花纹图案。“人物和字是最难刻的,不仅要刻上去,还要传神,对功力要求很高。”郭兆福说,“没有捷径,只有一刀刀的试。”所以除了老茧,他的手上最多的就是刻刀留下的疤痕。
而在郭兆福眼中,传统的手工月饼模具不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寄托了大家对中秋习俗不变的怀念。“这些年传统手艺在市场上十分走俏,通过互联网,咱的月饼模不光被卖到了大城市,还漂洋过海卖到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这正是咱们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因此,我更要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郭兆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