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有诗句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诗句之本意,是来形容李凭弹奏箜篌之音响效果——声音之美,惊破了女娲五彩石补天的天璧,以至于“石破天惊”,引发一场秋雨。
但在此,我倒更喜欢将“逗秋雨”三字,作表面化理解——逗弄秋雨。
秋雨,不同于春雨,春雨绵密,秋雨则大多较为疏落,稀稀疏疏地落着,缓步行走在自己的季节里;秋雨,也不同于夏雨,夏雨急骤,秋雨则常常是舒缓从容,秋雨更像是一位成熟的男子,已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兀自舞翩跹。
草已黄,草渐枯。已枯的秋草,身体不得不粘附在土地上,但一场秋雨下来,情状就不同了,倒伏的枯草,雨露滋润,竟然神奇地挺起了自己的腰杆,而且,那些本已失色的枯叶,竟复发出了明净的光芒,不是雨水冲洗的结果,而是生命光泽的最后一次闪亮——一场秋雨,给一地枯草,提供了一次回光返照的机会。生命,以最后的光芒,回报大地。
有趣的是,枯草之下,又会有一些新生命诞生,比如苦苦菜,比如雪见草。一点点新绿,在一场秋雨的滋润下,正在悄然生长。亦可以说,一场秋雨,孕育和催生了一些季节的“逆行者”。其功,亦可为大矣。
树叶,正在凋零,或者已然凋零。
已然凋零的树木,只剩下干净的枯树枝。树枝枯了,留下的是干净,是生硬,是光滑。一场秋雨淋下,雨水顺着树枝流淌,远看,像是流淌在树上的一条条秋河,明亮极了,也滋润极了,那一番明亮,仿佛是对秋雨的粲然一笑。正在凋零的树叶,大多变黄,金灿灿的黄,像是一枚枚金箔。在秋雨中,一片片树叶,悄然落下,很飘逸,很幽静,像是一颗颗幽魂,又像是一枚枚飘落的音符,把最后一个音节,休止在地面上。大块噫气,土地,容纳了所有声响,复以风雨的形式,做出回报。
雨,打湿了落叶,纵是在飘零中,一枚落叶也散溢着秋爽的光芒——干净、璀璨,婉约出一份醉人的芬芳。在飘落中,秋雨,就是一枚落叶的伴奏曲;一枚落叶,就是一场秋雨的孤独的舞者,它们共同表演一场秋雨下的歌舞。
秋将尽,大地旷朗,山峦疏朗。
鸟儿们,失去了遮蔽,裸然于大自然之中。
一场秋雨中,一群麻雀,不怕雨淋,仍然在一块荒草地上,寻寻觅觅,叽叽喳喳。蓦然一阵雨急,或者一声猝然的响动,都会惊动那群麻雀,霍然飞起,像一片云,飘向远方。雨天里,这样的风景,也让人觉得美。另有一些鸟儿,则立在一株大树上,几片树叶,遮挡不住它们小小的身体,天寒了,秋风秋雨中,鸟儿们不畏雨寒,在树上看风景——神态端然,凝然,那是一群有情趣的鸟儿,那是一群学会了风雅的鸟儿。
偶或,还会看到几只鸟儿,在高空中飞行。扑闪着翅膀,不紧不慢,从容,如这场秋雨,潇洒,也如这场秋雨。
村庄里的狗,在叫,望着这场秋雨叫;村庄里的鸡,仍然在柴草垛下啄食,在这场秋雨中啄食。蘑菇般的柴草垛,静静地立在秋雨中,像是一群禅定的僧人,渊深莫测。一只鸟儿,在枝头,看着地面的一切,猛然抬头,啄住一滴正在降落的雨,然后,甩甩嘴巴,一脸的迷惑,一脸的得意。
大街上,有人,姗姗走过,撑着一把塑料雨伞,也很从容。
门楼下,有人在看雨,在看这场秋雨。双肩倚在墙壁上,揣着双手,一副慵懒的情态,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秋尽了,秋收了,又何必急急忙忙呢?站在门楼下,看看秋雨,亦是一份欢喜,对于农人来说,一场场秋雨,就是在为来春的墒情做铺垫。
一场秋雨,一份铺垫。
看秋雨的农人,眼中,看到了来年春天的一地春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