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用爱心和专业收获尊重

□ 本报记者 罗丽

图为宋爱玲正在进行病患护理。 罗丽 摄

“嘀嗒,嘀嗒”,已是凌晨三点。北京市房山区北亚医院一间病房内,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林大姐已经睡沉,来自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宋家垣村的护工宋爱玲轻轻坐在一旁的折叠床上,舒展了一下后背,准备小憩一会。这两天,身患乳腺癌的林大姐刚做了手术,白天需要做好生活护理、记录数据、遵行医嘱,晚上林大姐一声呻吟和呼唤,宋爱玲就得赶紧从陪护椅上起来,观察询问原因,看是否需要叫护士,或者只是接大小便。

2016年4月,“吕梁山护工”项目正式启动,由市人社局牵头开展,为吕梁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护工、月嫂等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既解决“想出去”的问题,也解决“能出去”“去哪里”的问题。宋爱玲就是“吕梁山护工”项目的受益者。2019年7月,已经在柳林县某机关单位做了十几年卫生保洁的宋爱玲听人家说政府免费培训低收入的农民当护工,每月只能挣到900多元工资的宋爱玲动了心,主动报名走进了“吕梁山护工”课堂。“出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只要能挣到钱,什么苦我都能吃。”说这话时,宋爱玲坚毅的眼神里有泪光闪过。培训在吕梁高级技工学校里进行,免费吃住,统一发的服装也是免费的,给他们上课的都是专业的老师,除了医学和基础的护理常识,还有和人相处的礼仪习惯。培训结束时,全国各大城市来招聘的公司不少。“听了北京今日东方育英公司柴老师的宣讲,觉得她很真诚,就和公司签了约。”从没走出过柳林县的宋爱玲乘坐火车,和同期的学员一起来到了北京。宋爱玲自认看人还是挺准,公司不仅提供宿舍,对她也特别关心,去了没几天就安排她到房山县医院上了岗,第一个月仅干了二十天就挣了3600元钱。

进入养老护理行业后,宋爱玲最初也很不自信,经常会想:碰到难以沟通的病人怎么办?又脏又累自己能坚持下去吗?……不过,在家属和病人一次次的认可和表扬中,她坚持了下来,在北京当护工已是第四个年头。“护工工作看起来没什么重体力劳动,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可坚持干下来,就会发现里面的门门道道‘小技巧’还是很多的。对待病患,除了要时刻做好病情护理,还有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不断实践让宋爱玲熟练地掌握了各项护理技能。宋爱玲说,自己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从一名农村妇女到现在成为公司驻北亚医院的病患护理员,是这个工作让她找到了自信。

“宋爱玲人特别好,很专业,她陪护的这位病人有次尿液出现浑浊,都是她先发现然后半夜亲自跑到去找医生送检的。”北亚医院的护士说道。宋爱玲的耐心和专业让病患的家属深受感动,2021年她被评选为“最美吕梁山护工”。

“说心里话,我很感谢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吕梁山护工的关爱,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宋爱玲说,现在做这份工作,让她充满了信心,靠着勤劳和专业,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