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瞧,孔家庄村的这家“爱心超市”火了

村民用参加村务的积分换日用生活品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通讯员 张妤

今年,方山县积翠镇孔家庄村被评为全市首批“移风易俗示范村”。看着沿路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农家舍院和道路两旁秋意盎然的植被,站在彩绘主题文化墙一旁的村民高小艳直夸这一荣誉的取得多亏了村里的“爱心超市”。

一家小小的“爱心超市”怎么就与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沾了边?

走进孔家庄村“爱心超市”,只见一排排简易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餐具、水壶、洗衣液、沐浴露、纸巾等各类生活用品,每种物品都“明码标分”,前来“购物”的村民们正在货架上挑选着自己需要的货物。

不一会功夫,选好货物的几个村民前来“结账”。他们没掏现金,也没有扫二维码付款,而是拿着色彩不一、银行卡大小的“积分卡”与高小艳进行货物兑换。高小艳是爱心超市负责人,也是孔家庄村党总支委员兼村委委员,提起这家“爱心超市”,她的话茬子就多了起来。高小艳介绍,去年11月,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为村里援建的这家“爱心超市”通过量化积分兑换机制,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中来。

“凡是能够遵循市里移风易俗规定办喜事丧事新事的,能够积极赡养老人的,能够参与村里组织开展的一些社会事务的村民,我们都会给他一定的积分,一个积分相当于一元钱,村民在积攒一定的积分后就可以来‘爱心超市’兑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看着货架上的物品少了起来,高小艳内心特别欣慰,因为她知道超市里有村民想要的东西,更有她这个村“两委”干部想见到的东西。

和高小艳聊得正起劲,一旁刚刚兑换完货物的村民高国喜插上了话:“这样鼓励群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有什么事儿不用喊你去,现在一提起打扫卫生,修路修桥,清理街道,只要是喇叭一响,一家比一家跑得欢!”

“爱心超市”创办以来,村里为每户设立一个积分账号。村民不仅在参与公共环境卫生清理、志愿服务时可以拿到积分,同时在破除陈规陋习、遵守村规民约、积极践行移风易俗举措、参与技能学习培训时也可以获得积分,并可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建立“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极大地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截至目前,“爱心超市”已累计兑换37460分值,246户家庭受益,户均受益152元。

山西省教育厅下派工作队三人到孔家庄村开展驻村工作,因为长期吃住在村,工作队员不仅和村里的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想把村子建好,建设得更加美丽。

怎么让村子美起来?工作队的想法是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更新村民思想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和工作队员交谈的时候,记者了解到,除了发挥“爱心超市”积分制对移风易俗的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大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外,该村也着眼全局树立文明新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改变乡村”“孝老爱亲温暖乡村”和“民俗文化点亮乡村”三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力争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具体明确的规定、持之以恒的坚持,真正地让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理念走进老百姓的心中。

这既是工作队最终想要看到的目标,也是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开设这家“爱心超市”的初衷。正如山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东曾所讲的那样,在乡村振兴中,对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移风易俗、治理环境卫生等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积分制管理,能更好地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文明生活理念,摒弃不良卫生习惯,共建幸福美丽乡村。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永建说,“小小积分涵盖了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事务中的多项内容,将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激发着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大文明看得见,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摸得着。”

这家“爱心超市”为什么火?高小艳最清楚,山西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也最知根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