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阐述,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石楼县罗村镇泊河村作为2022年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紧紧把推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党建“执笔”,持续推动强支部、育产业、优治理、促发展。现如今,置身在此,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如诗,746户村民信心满怀、斗志昂扬,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加速成长。
“起笔”组织建设,打造过硬党支部
泊河村综合运用“党建+”思维,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党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治理坚实有力。选派县直单位干部担任村支书,致富带头人担任村主任,班子党员平均年龄35岁;重新组建团支部,招引4名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创新党员先锋岗、项目资金公示、四议两公开常态化机制,基层班子的活力更足,干劲更大,群众信任度更高。党建+网格匹配,让基层管控严密严实。村支书担任网格长,10名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员,下设微网格45个,党员占比达79%,有事找党员,有事网中办成为新常态。党建+规划设定,让基层发展有章可循。党建赋能,该村聘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量身打造泊河村新农村发展规划,使大家干事有目标,做事有方向,成事有信心。
“运笔”产业兴旺,带领群众奔富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泊河村瞄准新型高效果蔬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大棚产业园,发展旅游采摘、盆栽苗木、观赏花卉等高附加值产业,年产值60万元以上。依托老农集团流转个户400亩高标准农田,以两季种植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先试先行。建设寿光第十二代新型土墙体全钢架日光温室9座,为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极大地提升作物产出效益。“我们还运用‘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订单经营模式,新建了15亩全智能日光温室,捆绑联动老农集团及其合作伙伴百果园,立体栽培高附加值日本红颜、章姬草莓,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张慧琳信心满满地说。
“落笔”乡村旅游,多元内涵拓空间
“这个村就像一个景区,有湖水、有栈桥,还有其他的精美节点,周末的时候带着家人来这里玩玩,很开心。”正在游览的市民贾璐这样说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泊河村依托农旅融合精准打造“四式旅游”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的泊河湖众悦游乐园项目,包括水上游乐、空中滑索等16个子项目,同时配套停车场、餐饮等基本服务的娱乐式旅游,每年可吸纳周边游客20万人次,带动本村3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集中力量打造“高颜值”村景,推广生物质炉具,硬化进村通村道路,铺设入户污水管网,建成集成式污水处理站,改造新建农村厕所,绿化环村周边山体,让游客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验式旅游的农村田园生活。依托大棚基地、高标准农田,开放进园采摘,点亮庭院经济,让城市居民以采摘式旅游真正体验农耕文明。“这大棚里的果蔬采摘放心,吃着更放心,从县城到这里,10来分钟就到了!”游客贾璐一边拍摄短视频“打卡”,一边体验田园休闲的乐趣。充分挖掘该村青铜文化、姜太公之妻桃花女故里文化,谋划建设青铜博物馆,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研学旅游基地,逐步形成集文化、寓教、农耕为一体的沉浸式旅游中心。
在着力打造农旅产业的同时,该村探索实施“三变三加”的增收模式,“资金变股金”+“招商引资”,用200万元产业资金撬动6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资源变股权”+“脱贫增收”,把项目70%以上的经营管理岗位面向本村村民,设置公益性营业亭,年收入全部用于支持特殊困难户;“农民变股东”+“土地流转”,动员群众以不低于1200元/亩土地入股,“年年外出打工,土地就一直撂荒着,今年,我把自家的40亩土地全部进行流转,不仅有收入,而且彻底把我从土地上解放了。”村民张年红说。
一张蓝图,从容运笔。石楼县泊河村将把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勇担当,务实落实善作为,用实干担当和砥砺奋进绘就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