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报告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实事,把为人民谋幸福真正体现在工作中,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更大提升,做到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市委五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织牢社会保障网。这是鲜明的发展导向,透射出各级党委政府火热的民生情怀。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双减”工作,提高中学办学水平,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中小学校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依托市医疗卫生园区打造集医疗教学、急救网络、健康管理、疾病预防、高端康复五位一体的智慧医疗综合体。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强公立医院专(学)科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启动“智慧医疗+5G协同诊疗”项目,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助医”全覆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医保基金智能监管。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吕梁特色的健康城市样板。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织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措施,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加快社保经办融合,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一老一小”服务新业态,做好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残疾人等工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没有终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市委部署,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积极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