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⑨

□ 本报评论员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吕梁篇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吕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持续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进“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美丽幸福吕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进一步巩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而且,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只有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守住绿水青山,方能赢得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市上下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实施“一廊两带”战略,重点建设以离石、中阳、方山、交口、岚县为重点的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以沿黄四县为重点的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以平川四县为重点的沿汾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带,推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努力把好山好水守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让绿水青山产生更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让碧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让我们笃行不怠、奋勇前行,持续厚植绿色根基,不断释放绿色潜能,让绿色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努力把吕梁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