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从“凡人善举”宣传报道看媒体践行核心价值观

□ 刘涛

我们的城市,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倘若干净整洁的环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城市的文明程度、治理能力则相当于这座城市的“里子”。对于广大市民而言,“面子”影响的是生活水平,“里子”更加决定了幸福指数。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平凡英雄,他们宛如一颗颗明灯照亮城市,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让城市的文明水准不断提升。

如何让更多见义勇为、帮扶弱小、爱心奉献的事例形成“森林效应”,不断汇聚成城市主流价值,嵌入城市性格基因?这不仅取决于居民的自身素质,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厚植崇德向善的好人土壤,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才能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进一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文明城市创建奠定基石。

近年来,我市不断寻找、挖掘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举”,大力表彰百姓身边的“平民英雄”,通过主流媒体多频次、多平台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寻找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氛围,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用身边的凡人善举影响和感动一批人,进而带动更多好人涌现。

在挖掘“凡人善举”线索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不仅要担当“宣传员”“引路人”,更要充当“探路者”的角色。一方面应当与各级部门和单位对接,开展自上而下的“海选”;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传播优势面向社会广撒“好人贴”,把“触角”伸向广阔的基层一线,进行自下而上的推荐。通过上下联动、层层推选,多渠道、多样化的渠道,真正打开挖掘凡人善举的通道。

如何更好地把凡人善举形象展示给广大市民,让温暖感动更多人,在宣传报道中尤为关键。在拍摄过程中,媒体记者需要遵循的最关键的原则,即深入一线,蹲点挖掘。凡人善举行为或许有其共通性,但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作为一线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展示每一个人物形象,需要深入人物的生活,挖掘独属于拍摄对象的故事,把平常的事儿变得不平常,让报道对象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地凸显在观众面前,从而增加新闻作品的新鲜感,吸引受众关注。

同时,我们在抓取新闻人物时,尽量选取基层普通人物唱“主角”。市井巷陌之中的平凡人,他们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岗位上默默奉献,常年坚守,这样的形象更加接地气,更容易让凡人善举的善意在观众面前引起共鸣。

此外,让群众自己讲述好人故事,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新闻表现形式。在具体采访报道中,这种形式可以让故事更加真实,更加客观,也能让观众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好人。

在宣传凡人善举的过程中,多平台、多渠道的宣传途径尤为关键。作为新闻媒体,在传统平台开设“凡人善举”专栏、加大好人的报道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善于运用短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发现凡人善举线索、及时跟进、深入挖掘、持续报道。如时下流行的新媒体短视频,就是寻找、发现、宣传凡人善举的重要阵地。众多凡人善举的素材信息,也是诸多网友通过新媒体平台传递而来的。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互动、评论功能,也能让凡人善举的善意行为在交流和传播中形成良好的舆论传播效应。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成合力,不断提升了凡人善举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新闻媒体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产生正能量。

新闻媒体是社会价值的传播渠道,是公众诉求的表达平台,更是和谐社会的引领者和守望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做好凡人善举宣传报道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作为新闻媒体的职责和担当。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报道形式,不断挖掘身边的凡人善举行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推动形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为创建平安幸福家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的力量。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