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造性实施创新驱动、机制创优、内培外引、科技兴农“四项工程”,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助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擘画创新生态“新蓝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市战略规划》和《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吕梁市关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规上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实施方案》《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1+N”的创新生态政策体系初步成型。三是强化考核驱动。将创新驱动纳入对各部门、各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百分制赋分12分,牢固树立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导向,破解科技单线低效、创新资源分散等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困局。
实施机制创优工程,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试行“揭榜挂帅”新机制,加快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服务升级,设立“九大产业基地+环保”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专班,针对性开展服务;革新科技计划布局,将科技计划项目由科技管理部门“自上而下”设立的传统模式,调整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布局科技计划项目向重点产业集中,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23项,针对性凝练科技项目,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市级科研项目管理,将原来“定时申报、年终申报”改为“常年申报、分批评审”,不断进行科技项目储备;持续优化项目申报预审、评审机制,扩大科研项目申报主体范围,重点加大对企业申报的支持力度,着力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积极性。
实施内培外引工程,打好区域合作“组合拳”。一方面立足吕梁,充分激发本地创新资源活力。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5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8户。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7个。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397件,同比增长62.3%。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130项,落实科研经费3525万元。另一方面放眼全国,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深化省校合作,建立27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33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面启动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省低钠铝基新材料工艺装备应用中试基地等9个合作项目,县域企业科技特派员实现全覆盖;与山西大学开启“1项框架协议+10项分协议”全面战略合作模式,在深化产学研、加强人才交流、助力产业转型、建设生态吕梁、组建专家智库、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成立山西农业大学吕梁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开启新篇章。
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打开乡村振兴“金钥匙”。通过“四个一批”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组织312名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实现10个县科技人才全覆盖;部署一批农业重点研发科研项目,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围绕有机旱作农业领域、种植业领域、乡村振兴系统治理领域等7个领域的创新需求, 突出“生猪、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药茶、红枣、核桃”八大产业,共支持49个农业类科技计划项目525万元,占市级科研项目资金的50%;转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技术成果为依托,支持其在岚县建设的160亩高寒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35万元;培育和培养一批本土农业企业和人才,组织诚信种业有限公司、柳林县达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9户农业企业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40名本土骨干科技创新创业人员参加山西农大统一培训学习,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科技人才基础。 (王富贵 夏韩卿 苏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