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富贵 李昌城
交口县把“清化收”工作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清”、着眼“化”、合力“收”,积极探索实践“四条路径”,推进“清化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进一步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承包、租赁合同管理混乱,债务风险凸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等突出问题,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摆脱掣肘、挖掘潜能、释放动能。截至11月底,全县清查合同总数7285份,已规范合同7029份,清理规范率96.49%。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清理后实际入账总收入5539.33万元,实际已清收以前年度欠款6350.34万元,集体收入村均增收62.95万元。
党建引领,凸显组织优势。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谋划推动“清化收”工作,切实从顶层设计上把组织力量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县委抓总传压力。在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只有县委把好大局、管好方向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方向不偏、靶心不散。在“清化收”工作中,县委先后9次组织召开专题调度和推进会议,既抓乡镇党委政府责任落实,也抓职能部门承载任务推进,切实把压力传导到位。二是组织牵头提效力。坚决摒弃把业务工作给政府部门“一甩了之”的传统思维,在“清化收”及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由县委组织部全程牵头抓总、全面掌握进度,政府分管领导和部门具体推动、分项落实,实现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三是三级联动聚合力。建立健全“县主抓、乡主导、村主体”责任体系,三级书记齐抓、职能部门联动,对标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坚持“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紧盯时序进度稳步推进,形成了全县一盘棋、聚力抓工作的浓厚氛围。
群众参与,注重全程民主。“清化收”工作遗留问题多、时间跨度较长、矛盾纠纷复杂,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稳妥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和谐和稳定。一是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开展“清化收”宣传,逐村召开动员会,张贴专项工作告知书,编制宣讲音频循环播放,政策指导、法律服务工作专班深入农村宣讲政策61次,县融媒体新闻早餐每日一条更新报道,覆盖动员部署、调查摸底、集中处理、总结提高各个环节,提高了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和关注度,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各方各面全过程参与。在“清化收”各个阶段把村内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等群体吸收进来,建言献策、汇集民智,实现群众认可、结果满意。在自查摸底阶段,多数村集体经营合同因年代久远,核实难度较大,专门邀请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同志、老党员以及熟悉账务的老会计等参与;在调查认定阶段,针对权属地界不清的问题,组织村内老干部、“活地图”一同参与实地测量,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对合同清理的认可度。三是公平公正全流程监督。坚持阳光操作,做实法律、组织、纪检、群众四个监督:在法律监督上,选派法律服务组对清理出的合同逐份进行把关,确保合法合规;在组织监督上,包乡镇县直单位、乡镇包村干部、村级工作专班全程参与指导,确保步骤扎实;在纪检监督上,乡镇纪委巡回督导,村级纪检监察员现场监督,坚决防止暗箱操作;在群众监督上,一方面通过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开工作专班联系方式,畅通反映问题渠道。另一方面,对村集体资产台账、债权债务、统计报表、合同约定事项等进行全面公示,保证合同清理公开透明。
法议并举,稳妥破解难题。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又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民主议事妥善解决各类争议。一是依法依规严处置。出台《交口县合同清理工作指导意见》《交口县“四荒地”合同清理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清化收”开展。同时,充分发挥纪检、政法等部门职能作用,依法依规进行处置,为“清化收”保驾护航。公安部门协助解除了石口镇桥上村云梦山开发项目75年不规范占地合同;双池镇讲理村客运站多年欠缴村集体占地补偿款24.37万元,村委民事诉讼后,县法院用最短的时间对该案件进行了判决,追回了欠款。二是民评民议化争议。“清化收”清理出的“四块地”(“四荒地”、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和未改变用途的机动地)受地力条件、地理位置、利用价值等影响,政策规定只提供指导范围,价格争议较大。交口县采取“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对涉及地块租赁价进行民主评议和决策,确保最终合同价既遵循政策规定和市场规律,又符合村情实际和村民预期。
着眼发展,盘活市场主体。坚持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把“清化收”工作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市场主体倍增等稳经济保民生一揽子政策结合起来,创新路径盘活市场主体,做好“清化收”后半篇文章。一是探索资产再投入。将清理收回的“四荒地”和未利用地等资产进行统一打包,与光伏企业合作,实施农光互补项目6000余亩,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二是探索资金再投入。着眼长远发展,将清理合同收回的欠款和租赁费投向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有带动能力、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中,助力农村产业主体发展壮大的同时,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探索债务再投入。针对部分企业因市场经济疲软,难以结清欠款等难题,从保护市场主体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债转股”模式,灵活对债务进行处置,着力避免形成主体灭失、债务难追的恶性循环。康城镇支进村的恒鑫源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将债权转股权进行合作经营,不但化解了企业债务,而且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