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专刊

打赢新一轮“蓝天保卫战”重在污染防治

□ 王志顺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巩固治理成果,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新一轮“蓝天保卫战”三大战役已谋定方案。近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2022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发布了最新报告《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87.5%。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蓝天白云逐渐成为常态。《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特别篇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报告横向对比了全球20个国家在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领域的进展与成绩,结果显示,中国在过去10年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多项排放控制标准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巩固治理成果、总结经验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如何打好新一轮“蓝天保卫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部署下阶段“蓝天保卫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其中,《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提出针对性攻坚措施,同时强化区域协作机制,精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这无疑给如何打赢新一轮“蓝天保卫战”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广大民众吃了颗“定心丸”。

大气污染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是很大的。概言之, 一是会引起急性中毒;二是会诱发疾病患或引起慢性中毒; 三是对妇女儿童的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四是对人的身体有致癌作用; 五是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由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降低大气污染,使人们生活在清新的空气当中,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不过,要想继续书写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传奇,显然重在污染防治。实际上,回顾10年来的“蓝天保卫战”的经历以及取得的成绩,也基本遵循了这一基本路径。比如,2012年被认为是这一切变化的起点。当年,原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随后,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开启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黄金十年”。

再比如,进入“十四五”,我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推动源头治理,减少重点领域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政策力度大,协同控制成效初显。

还比如,3个结构调整和重点地区防治是其中重要的“战场”。一是在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我国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三是运输结构调整也在持续进行。此外,在重点地区防治方面,我国圆满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

蓝天白云常相伴 ,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和精神状态。因此,现在既然新一轮“蓝天保卫战”三大战役已谋定方案,那么,接下来,自然是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并创造性开展相关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每个个体的高度重视。比如不秸秆露天焚烧、不燃放烟花爆竹;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简约生活、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等。总之,只要全社会人人都对污染大气的行为说“不”,同时,只有人人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才能打赢新一轮“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