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雅萍
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其安全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医疗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市医疗保障局坚持线上线下联动互补,事前事中事后兼顾,更加注重关口前移,着力推动“三个转变”,构筑起全链条全领域全过程闭环式基金监管防线,医保基金系统性治理初步形成,基金支出和次均费用连续2年下降。自2019年以来,共追回医保资金1.41亿元。
完善基金监管体制,推动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
如何实现“基金预算——运行分析——稽核审核——绩效评估”闭环式基金管理?市医疗保障局结合工作实际,反复研判,出台四项具体举措。
加强基金预算和协议管理。对13个县(市、区)实行县级医疗集团总额预算打包付费,2022年共打包预算7.09亿元。统一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服务协议范本,并在定点机构推行守信承诺,2022年共签订各级各类定点机构1532个,做到应签尽签。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制度。对次均费用、收支增减等重点指标进行监测,做到月分析、季研判。2022年召开基金运行分析专题会4次,编制基金运行分析报告10期,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可支付月数16个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可支付月数7.7个月,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坚持基金稽核检查。通过常态化日常稽核审核、突击性飞行检查、大数据智能监控等对定点医药机构协议履行、政策落实、疑点问题、违规线索等进行监督检查,实现日常稽核、自查自纠和抽查复核“三个全覆盖”。建立基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对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大病保险商保公司的绩效考评方案,将年末考核转变成全周期日常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清算、保证金退还、协议续签等挂钩。
打造智能监管平台,推动由“事后审核”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市医疗保障局探索建立了“一系统三平台”,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定点医院、诊所、药店”全领域、“就医、住院、购药”全过程智能监管。
上线医疗保障智能监管子系统。截至去年10月底,对99家医疗机构3874条违规单据进行审核,拒付32.50万元。建设医保药品鉴证核查平台。和正在建设的耗材鉴证核查平台,对药品(耗材)“进销存”数据进行监管,自实现全市定点零售药店全覆盖以来,已对2566.43万余盒药品进行鉴证核查,查处涉嫌违规医保基金634.34万元。建设住院行为智能监控平台。对住院患者和医疗行为的真实性实时监控,自实现全市医院全覆盖监管以来,共监控住院患者共102422人次,发现疑点行为20028次。建设三医联动协同发展平台。开展门诊处方、住院费用人工智能审核和监控,将全市定点医药机构所有医保费用纳入管理。截至10月底,对115家医院17.12万余份病历完成初审,发现涉嫌违规金额9065.75万元;审核1563家医药机构的699.40万余条处方,发现73.53万条异常处方并进行预警。
构建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由“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
推动信息公开,联合多方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全方位运行医保基金综合监管体系,市医疗保障局开创基金监管新格局,取得初步成效。
该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吕梁市医保基金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医保、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等16个部门组成,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协调工作,形成监管合力。联合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组织全覆盖检查,去年以来,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4550家,检查率100%,处理3784家,共追回医保资金843.9万元,行政罚款26.28万元。开展2021年度基金监管存量问题“清零行动”,追回医保资金1448.18万元。强化行刑衔接、行纪衔接,累计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5起,并在部分县由纪委监委牵头开展医疗领域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飞行检查,追回医保资金1670.29万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出台《吕梁市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鼓励参保群众参与基金监督管理。市县两级聘请医保社会监督员,对基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今年以来,共公开曝光29件,对违规行为形成有效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