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用更多丰盛的“文化年货”让百姓过个文化年

□ 汪代华

2023春节将近,各地的年味愈发浓郁。笔者获悉,南京市文联联合市各文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各区和江北新区文联,各行业系统文联以及众多优秀文艺家,精心准备了76项丰富多彩的新春文艺活动,用丰盛的“文化年货”填满“年货篮子”,让人们度过一个最热闹、最文艺的新春佳节!(1月10日《扬子晚报》)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人们脸上也写满了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南京市备好备足“文化年货”“艺”起过大年!这个春节,在南京的城市展厅里,各类文艺活动多姿多彩,丰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让大家体验到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兔年春节增添浓浓的喜庆氛围。

翻看南京市今年的“文化年货”清单,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精心组织了十五项,30余场“我们的节日”新春送福活动,书法家们现场挥毫,写福写春联、送福送春联,和广大市民一起喜迎兔年春节;在十朝文化园,有“我们的节日——春节传统民俗展”;在玄武艺术馆,有“万象更新——玄武区迎新春美术书法作品展”;在南方时代广场,有“刻意江南——金陵竹刻展”;在锦创书城,172幅传世佳作大展,带领我们探索秘境、生命、环保、人文镜头背后的精彩故事和瞬间。人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在花螳科专题展览——“花儿一样的昆虫”中看昆虫……

用丰盛的“文化年货”切实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充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看一部贺岁电影, 看一次美术书法精品展览,玩一把花灯……这些场景一经呈现,节日的味道立竿见影,满足不同口味需求。对群众而言,只有积极参与其中,捧场各类文化活动,才能感受到春节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真正把年味留住。

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这就是当前最好的“文化年货”。 如今,全社会把关注、关爱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都集中在经济层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不仅需要金钱,也应有精神文化生活,后者不应成为“奢侈品”。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提升人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是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也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文化也是民生,“文化年货”是文化惠民香喷喷的“精神年货”,有利于城乡文化更加充满活力。丰盛的“文化年货”“文化大餐”味道好极了,既营造节日气氛,又让回家团圆的人们感到轻松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温暖如春。当今物质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文化年货”不仅丰富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位,这是“接地气”“送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坚持文化惠民政策,让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多措并举,大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