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烟火味回归·春节特刊

新春畅想

农村支部书记牛兴堂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村支部书记,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团结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努力把福众薯业合作社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扩大土豆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努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岁末年初,岚县界河口镇吴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兴堂已经着手规划村里新一年的工作。

岚县界河口镇吴家沟村是著名的土豆之乡,不知不觉之间,牛兴堂已经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连选连任了近40年。2016年,牛兴堂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办法,组织村民成立了福众薯业合作社,合作社带领村民统一生产、经营、销售,建成了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000亩、原原种繁育基地420亩、储藏窖7眼600平方米,还建成晋西土豆批发市场,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土豆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牛兴堂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福众薯业合作社已经获得了省级示范合作社,今年又申报了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现在,牛兴堂虽然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人老心不老,心里牵挂最多的仍然是群众的利益,时时刻刻为群众的幸福劳心费力。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土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牛兴堂说,他们合作社前几天刚刚给村民支付了92万元的土豆收购款。去年合作社与村民签订的收购合同是每斤0.5元,但结算时按照每斤0.65元的价格支付农民,为农民让利,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县里派驻村里的村主任助理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分担一部分工作。“2023年,我们村准备增加土豆种植1000亩,使土豆一级种达到2300亩,原种达到300亩,总面积达到2600亩。同时,还要增加糯玉米种植,糯玉米种植要达到500亩。准备在2块试验基地上实施水肥一体化种植,提高科技贡献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份额。”老牛自信满满。

公交车驾驶员范晓伟

“在平凡的岗位上迎接每一天”

从交口聚富汽贸园公交首末站到下楼桥村站点,37个站点,15.6公里,一个多小时车程,起步、停车、疏导乘客……今年29岁的公交驾驶员范晓伟已经重复这样的工作3年多,他每天驾驶着304路公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每位乘客提供交通便利。

每天早上5点半,范晓伟从袁家庄家中出发前往汽车客运总站,在完成上班签到后,他开始清理车辆卫生,对车内座椅、扶手、地面等进行消毒,检查发动机、刹车、视频监控、GPS定位......在确认完车辆状态正常后,他整理好仪容,戴好袖章,驾驶着304路公交车缓缓驶离停车场。

作为公交车驾驶员,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乘客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虽然年轻,但范晓伟的驾驶技术十分娴熟,每个站点客流量如何,每个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需要等待多长时间,他都了然于心。每一次到达终点站,他都会再次检查、清扫车辆,确保车辆没有异常,为乘客提供舒适安心的乘车环境。

提起如何过年,范晓伟告诉记者,今年除夕他要带妻子和孩子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初二要去岳父岳母家拜访,正月初三返回岗位继续为大家服务。“我们公司已经做好了春节期间的车辆公交运行安排,在尽量不影响乘客出行的前提下保障公交车驾驶员们能和家人共度春节。”范晓伟说。

“新的一年,我的愿望是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全年驾驶无事故,把每一个乘客安全地送达目的地,也希望我的家人能够平安、健康、快乐。”朴实的新年愿望背后蕴含着范晓伟对岗位的敬责与对家庭的热爱,他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但他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娴熟的工作技能,热情周到的服务,像冬日里的“一团火”一样温暖着每一个乘客。

驻村工作队员张文英

“为村民做一些实事”

张文英是吕梁市教育局驻石楼县小蒜镇小蒜村工作队队员,谈起新一年的愿望,她说:“希望家人身体健康,自己能继续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张文英是2022年年初入驻石楼县小蒜镇小蒜村开展工作的,自从去了村里的第一天起,她就认真履行驻村帮扶责任,积极开展各项帮扶工作,用真情真心为改变村民的生活努力着。

小蒜村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地形绝大多数都是山地,常住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刚去村里的时候,张文英积极跟党员干部沟通,详细了解村里亟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基本情况后,张文英就天天吃住在村,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情况,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看法;掌握脱贫户详细信息,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手段;积极帮助困难村民申请民政救助和医疗救助;为受灾村民申请建房资金;帮助村民代缴养老保险、合医等各种费用……事无巨细,让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组织关怀,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翻翻张文英的微信朋友圈,大都是发布的农副产品的销售信息。抖音短视频内,除了分享孩子的日常也大都是发布的村民们种的苹果、辣椒等。

“能多做一点是一点,村民们不容易。”张文英说道。在了解到村民种的农副产品丰收滞销的情况后,她主动利用个人关系联系促销,并通过朋友圈、个人短视频等途径积极大力宣传,累计销售苹果、小米、红薯、辣椒酱等价值2万余元。除此外,还在市直学校主动发出倡议积极推销农副产品,利用工会福利费购买农副产品780份,累计消费近9万余元,彻彻底底为村民们干了好事。

“文英是个好孩子,她经常来家里给我做饭,陪我说话。”76岁的王翻爱对张文英赞不绝口。就是这样为村民做顿饭、说说话,同脱贫户吃“连心饭”,拉近了帮扶干部、驻村干部与脱贫户的距离,消除脱贫户和干部之间的生疏感。

“我出生于农村,是农民的女儿。新的一年,我只想为老百姓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得起驻村队员的职责和使命。”张文英动情地说道。

快递员王翠平

让每一件包裹都不“迟到”

年关愈近,年味愈浓。在年关的浪潮里,一件件包裹随着满车物流跋山涉水,在牵挂与思念中不远千里仆仆而来。

早晨7时,天色依然混沌朦胧,而七里滩圆通速递城东分公司的营业网点内已是灯火通明。辘辘远听,伴随着远道而来的一辆辆快递运输车,网点的工作人员们开始卸货、理货,有人拿着手中的巴枪,录入着上午需要派送的快递,有人已经跨上了“坐骑”,穿街走巷,风雨奔波……

这些天,快递员王翠平送快递的小车跑得更快更勤了。

早上8点,王翠平已经完成了装车作业,只见车内满满当当,车顶也码放着大件包裹。她没有片刻停歇,驶出揽投部,驶入街巷,一天的投递工作就这样紧张开启了。

“您好,我是圆通速递,您的快递到了……”

记者见到王翠平的时候,她正在派送泰瑞路沿街各商户的包裹,虽然帽子、手套、护膝全副武装,但严寒逼人,还是让人冻得直跺脚。

“年关将至,最近投递量加大,我每天的投递量都在400件左右,是平常的2至3倍,平常两班车就结束了,现在有生鲜物品、文件等物品的加车,工作量大,当天的快递必须加班加点配送完毕,每天送完基本都在晚上九点多了。”王翠平语速飞快地说道。

话音刚落,王翠平的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她一边接电话与客户沟通快递运转情况,一边又将快递小车里外包装破损的包裹进行重新打包。骑着三轮车奔跑在呼啸的寒风中,王翠平没感到辛苦,却觉得挺踏实:“货就在这里,一件一件送就完了!”

今年是王翠平从事快递行业的第8年。8年来,不论风吹日晒,只要身体允许,她总会在7点整出现在营业部,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她表示,虽然干快递员很辛苦,但是想到他们为市民过幸福年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谈起新年的愿望,王翠平思索了几秒后说:“新年有新气象,希望在2023年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让大家的每一件包裹都不‘迟到’。”

公务员杨帆

“做一位有担当的法务人”

2022年,我市新考录公务员441名,杨帆就是其中之一,他顺利考入了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务新人。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杨帆并没有有如愿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而是扑到了基层一线工作,一干就是8年。这一次公考对于他来说是至关重要,意味着新的人生,新的起点。

“2023年离家的脚步进了,离梦想更近了一步。”采访中杨帆说,“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律师,或者是从事法务相关的工作,如今通过自己的努力到了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离梦想进了一步。”身高1米75左右,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声调低沉的杨帆总是有着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沉稳。进入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新的同事领导,他表现的仿若如鱼得水般自信。

作为有着法学知识的杨帆,不厌其烦地到老王家做工作,讲道理,宣传法治知识,一直到2019年初,老王正在读大一的儿子,查出了肾病综合症,面对近三十万的治疗康复费,愁的老王睡不着觉,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通过医保报销、民政救助以及政策帮扶,老王的儿子顺利地得到治疗。期间费用,老王仅仅花费了所有治疗康复费用的一个零头。

老王搞起了湖羊养殖,家里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20年顺利脱贫。老王逢人就夸“杨帆是个好后生,懂政策,会讲法,能帮人,真是个好干部嘞”。

“年轻不是借口,要时时刻刻心里有责任感责任心,才会尽心尽力做好事。”展望新的一年,杨帆坚定地说,“新的一年,作为一名吕法人,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要坚定地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定要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实践行动,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做一位有担当的法务人。”

基层教师王海燕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儿,很辛苦,但辛苦中又伴着甜蜜。柳林县穆村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师王海燕作为一名扎根基层近二十载的乡村教师,面对乡村教育相对滞后、优质生源流失较多的现状,同时难出成绩也成为很多乡村教师不愿呆在基层的原因。但王海燕老师却认为下基层,不仅要工作下的去,更要把人身子沉下去,肩头担子担起来,在平时的工作中她积极主动抓教育,注重探索教学方法,以爱心感染学生,以真诚感动家长。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王海燕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充分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她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业师”,亦是启迪他们思想智慧的“人师”。在三尺讲台上,她总是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并感染学生,以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熏陶、带动学生,引导他们力戒浮躁、刻苦钻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他们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

在育人实践中,王海燕善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用心用情来培育学生。在促进学生学习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潜心研究教法与学法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要学生学”变为她追求的“与学生一起学”“使学生善于学”的育人理念。构建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与互动合作的教学“双主体”关系,深受学生欢迎。在工作中她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新课题,新学问,研究的课例《认识分数》《分数乘法》《圆柱与圆锥》等课题在多次被评为一等奖和县级“优课”。

从业近二十年来,王海燕身边很多熟悉的同事因为待遇、孩子的教育或者更好的发展前景陆陆续续调到县城发展。当自己一次次动摇的时候,她看着围在身边孩子们一张张熟悉的脸,想着自己的初心,教育的公平性应该践行在每一个执教者身上,只要不放弃,守住自己的理想,心有期翼,必有所成。

上的来,悉心育才展新颜。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使命不再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王海燕认为基层教师不再只是能陪孩子们守在乡村的“守望者”,也不再只是乡村教育的“播种者”,更应该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引领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创者”。

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王海燕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也是艰辛的,但她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这也是将整个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的一年,王海燕也将一如既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永在,使命永存。

文/本报记者 冯凯治、高茜、刘华、康桂芳、韩笑、王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