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玲
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过去,餐饮业和零售业也终于扬眉吐气。第一财经记者在对北京、上海、江西等地调研后发现,2023年春节的年夜饭预订火爆,很多热门餐厅早早就被预订一空,让餐饮从业者在疫情的这三年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消费旺季的热情。但随着餐饮的回暖,用工成为了本次春节假期的难题。面对困境,政府、企业正通过增加薪酬福利、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等方式来缓解“用工荒”。(1月29日中国新闻网)
春节遇上“用工荒”,“大红包”也不够吸引人,服务员工资再涨也缺人。这一现象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存在“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于是不少企业和用人单位纷纷采取“涨薪”“大红包”等各种诱人的招数,“用钱砸人”——加薪是用人单位最基本的套路。应该承认,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
正是在这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心理作用下,用人单位大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两条腿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得是,只要有钱就能招到人。结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是事与愿违。其实,如今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父辈那样单纯为了养家糊口进城打工,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他们,那么就会出现感情鸿沟,“用工荒”“招工难”问题就会在所难免。当今的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用人观也应该因时而变。有些行业,如保安等服务行业,应该多选用中年人和壮年人,给他们一个工作的舞台继续发光发热。而更多的年轻人,还是应以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主,到更多富有挑战和创新的领域锻炼自我,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每年的“用工荒”一般在春节前后出现一波高潮,元宵节后逐步归于平静。农民工潮汐式迁徙、企业招工与农民工返城之间的“时间差”,恐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所谓的“用工荒”,一方面严格来说应该叫“青壮年员工荒”,实际上是“用工歧视”造成的。另一方面,时下不少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用工过程中“精打细算”, 一部分企业为了规避法律责任,降低用工成本,这样一来,缺乏保障和归属感的农民工就很容易跳槽,导致了流动率大增。专家认为,造成了农民工就业“大进大出”的现象,也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国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一旦经济发展越过“刘易斯拐点”——即随着城乡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一定阶段就不再继续。劳动力不能无限供给,工人工资不断提高,劳动力短缺就会长期存在。
“涨薪”是需要的,但是临时“涨薪”不如多“长心”。“薪”好,心更好,才是破解用工荒的关键。破解招工难,倒逼人们转变观念,变一切“向钱看”为“向前看”,以长远眼光看待,需要我们平时多下点功夫,做足文章,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提高薪水就是解决“招工难”的不二法则,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现象,恰恰暴露了长期以来,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的严酷现实。是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境遇等。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尽快跟上,不下决心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壁垒,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现象就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