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学雷锋日·特刊

雷锋就在身边

李润娥清理小区小广告

天龙救援队在一线慰问

薛小凤义务献血

刘韶江与留守儿童在一起

贺红梅老师开展班级主题活动

闫勇允在救援中搬运救灾物资

前 言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雷锋氛围,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政教专刊部联合记者部在3月5日“学雷锋日”特推出“雷锋就在身边”特刊,通过宣传报道身边学雷锋和志愿服务典型,让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为经常。

李润娥

咱小区的“活雷锋”

□ 本报记者 刘华

“她是我们小区里出了名的好人,总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有这样的邻居真的很感动。”“多亏她帮忙买药,我家小孩才能尽快恢复。”提起李润娥的名字,离石区滨江佳苑小区的居民都夸赞不已。

今年57岁的李润娥是滨江佳苑小区的“名人”,不管是看到电动车摔倒,还是别的居民东西太多提不了,每当别人有需要,拥有一副热心肠的她总是像“及时雨”一样为大家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小区里“活雷锋”。

“有人可以帮忙给我拿一下菜吗?”疫情期间,小区群里有一位居民向大家求助,由于小区内的志愿者人手不足,这条消息没有立刻得到回复。李润娥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加上这个居民的微信,帮她把购买的蔬菜送上了楼,得知对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小孩,实在抽不出时间出门购买物资,李润娥又替她们采购了一些日用品和干粮,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这个小小的事件让李润娥萌生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她马上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告知了自己的想法。但由于志愿者工作强度较高且不分昼夜,加上她年龄比较大,社区人员建议她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考虑,还是安心在家比较好。李润娥却并没有放弃,每天她都早早地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做好核酸检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方便核酸检测人员开展工作,采样结束后,她也立刻开始帮忙清理现场,进行消毒。

考虑到小区里有不少老人和带小孩不方便出门的居民,她在群里发布消息,“有需要帮忙的邻居可以联系我,随时为大家服务。”随着这则消息的发布,大家纷纷向她求助,“可以借一下温度计吗?”“能帮我买点布洛芬吗?”“帮我买几根艾条吧。” 为了给大家买药,她去了多家药店询问,买不到的就把自己备下的送给邻居,家里的温度计、锅碗瓢盆等各种物件,更是不知道被她借出去了多少。

李润娥为小区的付出,居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帮助别人让我感到快乐。”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也用自己的友善之心,温暖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吕梁市天龙救援队

为救援义无反顾

□ 本报记者 韩笑

在吕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医生、是教师、是工人、是公司老板……在平时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兢兢业业;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掂量着自家的柴米油盐。可一旦有人需要紧急救援,他们就会换上担负着职责和使命的那一抹红,发挥着在另一个角色上的光和热。他们,就是吕梁市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

“如果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将义无反顾。”这是天龙救援队的口号。作为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社会团体,天龙救援队自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提供户外救援、灾难救援以及向社会各界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知识。

“每一次救援行动,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次救援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参加过几十次应急救援的队长刘俊生说,即使经验再丰富、训练再有素,也永远无法确定下一次救援究竟是会挽回生命还是要面对死亡,但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带遇险者“回家”。

2022年4月,接交口街道办紧急指令,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连夜对辖区内的30多家货运部和快递点开展消杀作业;同年8月,我市中阳县遭遇特大洪灾,在危难关头,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再次挺身而出,投入抗洪救灾一线……每当电话响起,他们总是无所畏惧、向险而行,奋力用双手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天龙救援队还常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偏远山区困难儿童发放壹基金温暖包、为交口社区的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走访慰问农村孤寡老人、积极参与创城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疫情防抗、便民服务,又或是文明创城、防灾抗灾,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总是活跃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从一个人,到如今的一群人。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加入了天龙救援队。截至目前,天龙救援队正式队员共有60人,志愿者130余人。2022年,参与疫情防控活动75次,公益爱心活动24次,紧急救援任务6次,开展各类救援技能及公益项目培训11次……

薛小凤

挽起袖子献爱心

□ 本报记者 高茜

每隔半年去献血屋捐献一次全血,这个习惯,薛小凤已经坚持了近十年。她年复一年的挽袖献血,不为别的,只是为点燃心中的公益梦想,为这个社会带来爱的正能量。

薛小凤是柳林县一个普通的企业职工,秉承着“献一份热血,为挽救生命助力”这个朴实的想法,近十年来她累计献血30余次。家里一叠厚厚的献血荣誉证,见证了她这些年来的无私奉献。

薛小凤的献血之路是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的。有一次带孩子出去玩,正好路过一辆献血车,觉得好奇就去问了一下。当时简单了解了献血的条件后,觉得自己身体不错,就主动做了个检查,得知符合条件后马上献了200毫升全血。第一次献血之后感觉身体并没有不舒服,而且想着还能帮助别人,很有意义,也就是从这以后就坚持了下来。几年前,薛小凤的父亲生病住院,需要用血。因为她是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这更加坚定了她坚持献血的想法。

除了自己献血,这些年里,她也变成了无偿献血的宣传员。疫情期间,为了响应当地血站告急、急需用血的号召,她积极普及和推广献血有关知识,宣传无偿献血的好处,让不了解的居民、同事、朋友认识到,无偿献血不仅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尚行为,更是利己助人的好事。

王小丽就是被她带动的其中一员。“当看到我们的新鲜血液一滴滴地输出来,就仿佛看到一个个生命被我们救活,那种感觉真是无比开心啊。”王小丽跟记者说道。在薛小凤的影响下,她身边人经常被她发动起来加入到献血队伍。他们有一个献血群,附近血站一旦出现血荒,相关负责人就会在群内发布信息,群内大家无不积极响应。大爱无私,帮助她人,雷锋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注释和发扬。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薛小凤和被她影响的那些人就是在默默的坚持中用热血铸就了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刘韶江

捧出一颗志愿心

□ 本报记者 王洋

“明天我们去吕梁市综合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大家按照之前的分工做好准备。周五上午8:40老地方集合,咱们9点开始主题活动”3月2日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刘韶江手机里的雷锋志愿者服务群里出现了这样一条提示信息。

刘韶江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党员。退伍后,一直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至今十几年了。

3月3日上午,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刘韶江和雷锋志愿服务者们准时来到吕梁市综合福利院,大包小裹,像亲人回家一样。欢声笑语,一阵寒暄过后,按照事先分配的任务开展定点服务,红马甲在各个房间、教室中穿梭着,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书本和学习用品,刘韶江还和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唱歌、玩游戏,让小朋友能够感受到一直有这么一群人关心关爱着他们。

“来福利院就得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呵护这些孩子们,因为在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孤儿和弃婴。我在这工作多年,每每看见这些孩子们,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只想着默默地做自己应该做的,无愧于心。”刘韶江对记者说。

在参与雷锋志愿服务中,让刘韶江懂得了什么是雷锋精神,什么是志愿者,明白了什么是“奉献、友爱、互助、提高”,体会到了什么是“志愿付出,欢乐奉献”,同时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与欢乐。

“几年来,韶江同志救助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钱,估计连他自己也不记得了。他的家人和身边的同事们说起他,最多的就是只要他听到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还有我们福利院的孩子们他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吕梁市综合福利院工作人员冯熙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刘韶江说,“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贺红梅

青春在大山处闪光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3月3日,雷锋60周年纪念日前夕,在离石区光明小学三年级一班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我是小小雷锋传承人”为主题活泼新颖的活动课正在进行着。

黑板上电子屏幕里,一个辅导孩子们学习的背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老师这是你年轻时候?”“老师,这是哪里啊?”“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趴着地上写字呢?”

“这里是彝族,是个美丽的地方,距离我们吕梁将近两千公里路程,那里有一群需要我们帮助的小朋友们!”贺红梅站在讲台上望着讲台下学生们求知的神情,让她再次想起了在彝族支教时候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2019年9月还在离石城内小学任教的贺红梅积极响应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开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帮扶行动通知》,积极报名远赴大凉山支教。彼时她面临多重境况,年迈的父母,马上升学考试的儿子,处于创业低谷时期丈夫,但因教师的责任,贺红梅毅然咬着牙含着泪赴大凉山西昌市喜德县城关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彝教学。

贺红梅说她也曾隔着屏幕在电视上看到过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场景,然而当她亲眼看见的时候,那颗柔软的内心仍旧备受煎熬。在索玛花盛开的大凉山,贺红梅代表吕梁市名校长田雪梅工作室,引领教学团队,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城关小学进行课堂变革、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结对帮扶青年教师、定期家访班级里贫困学生并为困难家庭学生送去了物资。

援彝之行,贺红梅走遍了喜德县的山山水水,临走时看着一张张黑黢黢的小脸庞,一双双温暖的眼神,贺红梅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是一颗要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心正变得坚不可摧。

“老师!老师!我以后要像您一样也要当老师,我要去山区支教让大山里的孩子受教育”“老师,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建筑工程师,我要修好多房子让那些贫穷的人有房子住!”学生们认真听她的讲述并为之感动深受启发,踊跃举手争相发言。

“孩子们!学习雷锋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要怎么样呢?”贺红梅用恳切的话积极地引导着学生们,“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我们要做一辈子。”学生们异口同声说道。

贺红梅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以雷锋为榜样,身体力行,生活中她是好妻子好妈妈,教学中她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是学校内教师队伍的“活雷锋”。2022年她被市教育局评为“吕梁市模范教师”。

闫勇允

在疫线逆风而行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闫勇允同志投身蓝天救援队公益救援岗位以来,始终秉承‘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队训,是我们队里的优秀志愿者。”吕梁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新彦这样评价闫勇允。

42岁的闫勇允是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的职工,于2018年加入吕梁市蓝天救援队公益救援,现任后勤与装备组组长。入队以来累计服务时长2800多小时。新冠疫情发生期间,吕梁蓝天救援队成立了吕梁市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闫勇允不计个人得失,主动请缨参加青年突击队。他每天第一个到队部,整理设备,做好消杀准备工作,随吕梁市蓝天救援队到城区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小区进行了为期三十多天的防疫消杀工作。每天负重30多公斤的弥雾机步行十几公里,经常中午也不休息,一天下来,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别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乐观地说:有点累,咱们就当锻炼身体了!结束一天的消杀任务后,他还要维护所有的防护装备,检查消毒用具,确保第二天消杀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辆车今天跑了好几个小区,趁晚上队友们休息的时间,给它充满电,保证明天的消杀任务能够完成。”在检查设备的间隙,一直顾不上吃饭的闫勇允在办公室泡上了方便面。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在疫情面前,我们必须要有担当。为此,他每天起早贪黑,坚守在防疫一线,为市区防疫工作筑起安全屏障。他默默无闻,认真负责,不计名利,任劳任怨,是大家眼中的优秀志愿者。近年来,他获得了山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多次被吕梁市蓝天救援队授予“优秀队员”、抗击疫情突出个人,也多次获得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的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句誓言,需要一生践行。闫勇允说,雷锋同志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