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张亚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红色沃土上春风吹拂,丰收的希望在春天里发芽。
驶犁策牛入诗画,和风细雨播希望。连日来,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兴县的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开始了春耕和播种。掏茬、送粪、翻耕土地,到处都是不负农时、抢墒而动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一幅幅“人勤春来早、地肥五谷香”的美好画卷尽情舒展,早春的兴县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年好景在备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备耕。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黄金时机,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对于夺取全年丰产丰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兴县把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放在首位,把确保“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抓好农资市场整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全面掀起春耕生产备耕高潮。
2月7日,元宵节刚过,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深入蔚汾镇千城村调研蔬菜基地建设、产业发展、春耕备耕等工作;
3月3日,兴县召开2023年杂粮产业合作项目推进会,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就所地密切协作,携手共建优质小杂粮基地,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专家进行建设性的探讨;
3月13、14日,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围绕“全面打造杂粮产业链和马铃薯产业链”分别深入临县、岚县开展专题调研;
3月27日,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乔云率队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考察……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蔬菜大棚、走访农特企业,了解“三农”工作、谋划春耕备耕,密集不断地调研,马不停蹄地考察,彰显出兴县执政者倾心“三农”的情怀。
“我们要紧扣‘早’‘稳’‘实’字,打出粮食生产‘组合拳’,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生产任务落实落细,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乔云说。
“县委书记调研的节奏就是‘风向标’‘作战图’,我们紧密跟进,敲定了今年全县粮食生产的‘大盘子’”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说,根据安排部署,全县粮食生产立足一个‘早’字,全面谋划部署,摸清基础数据、做好育秧选种准备和农资储备;落实一个‘稳’字,推进杂粮生产工作,紧盯任务面积,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确保产能持续增强;凸显一个‘实’字,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解难题,务求春耕备耕见实效、农民百姓得实惠。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沉寂一冬的田野逐渐热闹起来。在高家村镇,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田里忙碌着,有的在犁田翻地,有的在开沟挖渠,有的在打茬整畦,满载着农家肥的车辆不时穿梭在田间道路上。
白志平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连日来,他和家人走进田间地头,收拾秸秆、平整田地、运转化肥,为今年的春耕春种做足准备。“近年来,国家的支农惠农力度一年比一年好,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又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个政策给我们种地的又增添了信心,我们相信有国家的不断支持,我们的日子会一天更比一天好。”白志平心中有数。
“兴县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降雨量少、无霜期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兴县杂粮成为山西这个‘杂粮王国’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年我们要多举措叫响‘兴县杂粮 中国好粮’这个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无限放大兴县农业优势,让农业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成为红色兴县的新名片。”谈起全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兴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文壮胸有成竹。
做大做强“农业芯”
种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兴县粮食生产喜迎丰收,种粮基地首战告捷,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市前列,试种的7个品系的荞麦亩产超过了400公斤;特别是,中谷19在蔡家会镇进行了大面积示范,亩产平均达到了500公斤,3个酿酒用糯高粱品种京粱201、京粱202和京粱203亩产也达到500公斤以上,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一系列新科技、新农机、新农艺的应用,正是得益于提前谋划了种子的大文章。
不负好时光,播种新希望。今年以来,兴县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多措并举,聚焦“稳面积、稳产量”,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打好粮食生产“主动仗”,确保只增不减,一亩不少,全力展开春耕备耕和育种各项工作,力争实现农业生产“年年红”。
记者从兴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及早落实种植计划,确保丰产丰收,兴县组织乡村干部采取发放各类惠农政策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播放广播、建立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宣传和引导,调动农户及经营主体的种植意向和农资准备,在全县掀起春耕备耕热潮。
3月17日,宗绪晓带领的中国农科院作研所专家团队,再次亲临兴县,研究优种繁育,指导春耕春播。
“在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组来到地头现场指导,手把手教授农业科技,给大家上了一堂直观形象的田间课,切实为新一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我们更有信心做好农业工作,我们要围绕扩大育种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固贤乡党委书记李晋文动情地说。
“首战告捷、振奋人心”,春耕时节还未正式开始,吴城村农民孙圪处已做好了继续与基地进行合作的打算。
清理柴禾、刨茬整陇,这些备耕工作孙圪处比晚年提前了半个多月。“去年农科院的专家租了我家的6亩地,跟着他们干了不到三个月就收入了一万多元,而且学到了不少科学种田的知识,今年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好,争取再来个大丰收。”面对记者70多岁的孙圪处激动不已。
对于孙圪处来说,以前种地靠经验,总想早犁地、早播种,多施化肥。现在懂得了伏期犁地要适当推迟、要多施有机肥、播期不能早,这样产量又高又稳。“我们掌握了好技术、选择好品种才能多打粮。”孙圪处补充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连日来,在蔡家会镇的试验田里,中国农科院作研所的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地指导兴县引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在满负荷运行下,快速完成了中豌02、中豌601四十余亩地的播种,受到了当地农民的高度赞扬。
蔡家会村支部书记孙琼琼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地说:“这些来自首都北京的大专家,不顾劳累,早出晚归,在两天时间内,在不同地形下,播种中秦1号、中秦3号、 中豌02、中豌601四个最新品种的豌豆类种子,共约124亩。整个过程将严格按照设计的技术规程进行科学播种,让农民们大开眼界。”
“在去年成功试种的基础上,今年县里提出扩建杂粮种业基地5000亩,创建绿色有机杂粮基地20万亩的目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兴县设立杂粮研究院和试验示范基地,是兴县与中国农科院杂粮产业战略合作‘联姻结亲’协议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兴县杂粮的‘农业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说。
筑牢春耕安全线
3月22日,兴县孟家坪乡谷地宇村的农户贺四则早早到地里忙活,平田整地、测距挖坑,播撒复合肥和农家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最近,趁着天气不赖,我赶紧忙活起来,伺候好这几十亩土地。”说话间,贺四则指了指一旁的尿素、磷酸一铵等化肥,“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公司送货上门,别提多方便了。”
保障农资是春耕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兴县西关农资公司——6大类240种农资产品应有尽有。复合肥、尿素、磷肥等整齐堆放。仓库门口,工人正有序卸载、搬运新购置的化肥。农资货架上种子、农药、地膜、一应俱全。公司经理刘尚明说,还没入春,公司就安排专人提前走访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了解大家对农资的需求。随后,公司积极组织货源,从陕西、河北等地购进各类化肥900多吨,保证农民所需。为了方便农民,兴县多家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商还采取电话订购、送货上门等方式,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农资。
此外,为防范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兴县市场,兴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了打击假劣农资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执法人员分赴多个乡镇的农资销售点,仔细检查农药、种子、化肥的产地、生产日期等,详细询问进货渠道、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等,确保让农民用上“放心肥”“安全种”。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在“春忙图”上,农机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兴县农机市场产品丰富、质优价廉、补贴“给力”。3月26日,兴县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黄河滩地里“隆隆”声不绝于耳。农机手李花唤操作旋耕机正在旋耕土地。“过去种地靠的是苦力,现在种地拼的是机械。有了农机‘帮忙’,耕种效率提升明显。”李花唤说。除了旋耕机,合作社还有秸秆还田机、微耕机等各种农机。
春耕备耕这个关键时期,农机最怕“掉链子”这几天,技术人员刚给它们进行了检修、保养、调试,确保农机“健康上岗”不误农时。
罗峪口镇党委书记白乃兵介绍说:“农业生产稳定,少不了技术保障支撑。开春以来,兴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举办了多场种植技术培训会、农机维修保养培训会等,通过政策理论培训和实地观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农户春耕生产,分批次、分专业为大家‘加油’‘充电’。同时,技术人员通过微信群开展线上指导服务,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提供远程问诊,有力保障春耕工作顺利开展”。
“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抓农业促生产,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稳种植面积、保粮食产量、抓监管调度、保农资供应、强技术服务等方面扎实推进,确保春耕备耕安全高效推进。”兴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康建华坚定地说。
人勤春来早,万象“耕”新忙。忙碌的是春天的希望,播种的是收获的喜悦。春耕时节,农户们撒下的一粒粒种子,必将成为一串串、一筐筐丰硕的果实,也会成为“晋绥首府 红色兴县”乡村振兴道路上最靓丽的底色。